小米汽车陷舆论风波!连夜两次道歉,碳纤维与马力惹争议

小米汽车陷舆论风波!连夜两次道歉,碳纤维与马力惹争议-有驾

小米汽车陷信任危机

五月份刚开头,小米汽车又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主要是因为SU7 Ultra这个车型,先是宣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时候出了问题,后来又因为新版OTA限制马力的操作,接连引发了信任危机。虽然小米连夜把更新撤回了,还连着道歉了两次,但这波风波暴露出来的产品定位和用户权益的问题,还是让整个行业得好好反思一下。

在SU7 Ultra的选配清单里,那个价值4.2万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之前号称是“赛道级散热设计”。结果第一批车主拿到车之后发现,这玩意儿不但取消了前备箱的功能,说好的“增强散热”效果也没啥用。实测显示,在平常开车的时候,碳纤维盖和普通的铝制盖子,发动机舱里的温度差不到2度啊。其实那个风道设计更多是为了模仿原型车那种比较夸张的造型,散热什么的根本就是个幌子。

小米汽车陷舆论风波!连夜两次道歉,碳纤维与马力惹争议-有驾

小米汽车道歉了

小米SU7 Ultra的前挖孔机盖这事闹得挺大,小米汽车后来也出来解释了,说这个部件主要是用来导出气流、帮忙散热的,之前说得不太清楚,他们也道了歉。

其实大家最不满意的就是小米在宣传上的问题。一开始小米吹得很猛,说这个挖孔能提高刹车散热效率15%,结果后来又改口说这只是个“顺便”的功能,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嘛?用户当然不乐意了,感觉被忽悠了。

小米汽车陷舆论风波!连夜两次道歉,碳纤维与马力惹争议-有驾

理想汽车:关于碳纤维前舱盖的争议与解决方案

**口语化版本:**

最近有小伙伴提到,有些没交车的订单可以选择改回原来的铝制前舱盖。不过也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种是已经提车的车主,还有一种是在这次改配活动截止之前(就是5月10号晚上11点59分之前),选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用户。官方给这些人送了2万积分,算是个补偿吧。

虽然官方一直在说碳纤维前舱盖用的是高端工艺,能减轻1.3公斤,而且还在赛道上测试过,听起来挺厉害的。但很多车主觉得不值啊,花了4万多块钱,结果就换了个外观,感觉性价比太低了。

再说了,这事儿一出来,网上有不少人也不太满意。他们觉得,花了4.2万块,最后就换成了2万积分,这积分其实才值2000块钱左右,而且只能在小米系的应用里用。这就有点像是让米粉们继续掏钱买东西,有点不划算的感觉。

---

**解决方案建议:**

1. **灵活调整政策**:可以考虑延长改配的时间窗口,或者允许更多车型选择改回铝制前舱盖,这样能让更多车主满意。

2. **优化积分价值**:把积分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更多的平台或商品上,比如支持兑换更实用的东西,或者直接抵扣现金,提高积分的实际价值感。

3. **加强沟通**:官方可以通过直播、线上答疑等方式,进一步解释碳纤维前舱盖的优势,比如详细说明它在性能上的提升,以及为什么这个价格是合理的。

4. **倾听用户反馈**:多收集车主的意见,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补偿方案,比如赠送其他配件、延长保修期等,让车主感受到诚意。

小米汽车陷舆论风波!连夜两次道歉,碳纤维与马力惹争议-有驾

小米降功事件闹大了

要说起来,比起之前车头盖那点事儿,小米这次通过OTA(在线升级)给车子降马力的操作,可真是炸锅了。就说这SU7 Ultra吧,当初宣传的时候吹得挺猛,说是能有1548匹马力呢。结果新版系统一出来,直接给你砍到900匹了。而且想让车子跑满功率?不好意思,你得去专业赛道跑个圈速测试,还得达标才行。

这事闹得挺大的,主要就是用户权益和公共安全之间有点儿扯不清楚。站在车主的角度看,买车的时候合同里也没说啥“赛道考试”的事啊,结果小米就这么靠软件把硬件性能给改了,这事儿听起来像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些车主气得不行,干脆建了个维权群,要么让性能恢复原样,要么给点钱补偿一下算了。

不过也有人支持小米的做法。他们觉得这种大马力的车在市区开确实挺危险的,毕竟SU7 Ultra上市后已经出了17次超速事故,其中还有3次出了人命呢。所以嘛,限一限马力也算是为公共安全着想吧。两边这么一吵,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小米汽车陷舆论风波!连夜两次道歉,碳纤维与马力惹争议-有驾

别光顾着看参数,开车感受更重要

车企一搞“参数军备竞赛”,就容易只顾着堆数据,忘了实际开车的感受。像小米SU7 Ultra那1548匹马力,在赛道上确实很拉风,可平时开的话基本上没啥用,还可能带来危险。更让人担心的是,现在咱们新能源车的入门标准和驾照培训跟不上趟儿。驾校还在用百十来匹的小油车教人开车,结果新手刚拿到驾照就能去买个上千匹的电动车,这事儿想想就悬乎。

小米汽车陷舆论风波!连夜两次道歉,碳纤维与马力惹争议-有驾

汽车不该“为了创新而创新”

小米的这个事情,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他们跟用户的沟通机制有点儿问题。不管是那个前舱盖功能定位不清,还是突然给车加马力限制,这些操作都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为啥呢?因为这事儿好像没怎么好好做过用户调研,也没提前准备好方案。看看人家特斯拉和保时捷,人家是咋做的呢?人家通过分级驾驶培训、电子围栏之类的高科技手段,既保证了性能,又考虑到了安全,这就给了咱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现在汽车行业都在搞智能化、电动化,车企们得更尊重市场规律才行。别老想着“为了创新而创新”,弄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得多花点心思去了解用户到底需要啥。

就像小米在道歉信里说的那样:“只要是跟用户体验有关的大改动,一定要先跟用户好好聊聊。”这次事件要是能让整个行业重新想想怎么宣传参数才合适,还能把大马力车的安全标准完善一下,那说不定就能成为咱们中国汽车产业从“乱来一阵子”变成“稳扎稳打”的一个转折点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