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开了7年的电车,换回燃油车,我省下的电费都交了“焦虑税”

最近,网络上一件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说的是一位车主,把自己开了七年的纯电动汽车给卖了,回头又买了一辆烧油的燃油车。

这本来是个人选择,没什么大不了,但他发的一篇帖子,标题就特别扎心,叫《我省下的电费都交了“焦虑税”》。

这句话就像往平静的水里扔了块石头,一下子激起了千层浪。

无数网友,尤其是一些电车车主,纷纷留言说“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卖掉开了7年的电车,换回燃油车,我省下的电费都交了“焦虑税”-有驾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咱们这些年,听到的都是电动车怎么好,怎么省钱,怎么是未来趋势,怎么突然就有人“开倒车”,从未来退回了现在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辛酸?

这笔听起来玄玄乎乎的“焦虑税”,到底是什么东西?

咱们得先看看这位车主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事儿得从七年前说起,那时候电动汽车还是个新鲜事物,挂着绿色的牌照在路上跑,回头率相当高。

这位车主当时也是被电动车的优点所吸引,一是牌照方便,二是用电比用油便宜太多了,对于日常上下班通勤来说,这笔经济账算得明明白白。

他当时肯定觉得,自己做了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从此告别油价的起起伏伏,拥抱省钱又环保的新生活。

可现实生活,远比宣传手册要复杂得多。

他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要命的一个难题,就是充电。

咱们很多人可能觉得,充电不就跟手机充电一样,插上就行了吗?

但关键问题是,他住的小区没有固定车位。

卖掉开了7年的电车,换回燃油车,我省下的电费都交了“焦虑税”-有驾

这就意味着,他没法安装一个属于自己的、随到随充的充电桩。

于是,为了给爱车“喂饱”,他每天的生活都增加了一个固定节目:抢公共充电桩。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白天,小区里那几个公共慢充桩早就被占满了,他只能等到晚上十点以后,等别人充完走了,再像做贼一样下到地库里去找空位。

找到了还不算完,你还得跟好几个不同的充电软件打交道,有的要先存钱,有的信号不好,有时候还会遇到桩子坏了或者后台系统在维护。

尤其到了冬天,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一个人在空旷的地下车库里,哆哆嗦嗦地掏出手机操作,充电枪冻得跟冰块似的,那种滋味,相信谁也不想体验。

真正让他崩溃的,是一次下大雪的早晨。

他头天晚上折腾了半天,结果充电桩出了问题,充了一晚上电量只增加了百分之二。

早上急着送孩子上学,车一启动,电量报警灯就疯狂闪烁,仪表盘上那个续航里程数字,比他的心跳还让他紧张。

那一刻,什么科技感,什么未来感,全都在“没电”这个最原始的恐惧面前碎了一地。

他突然想明白了,为了每个月省下那几百块的电费,却要每天都为充电这件事提心吊胆,这笔买卖,真的不划算。

如果说日常充电的不方便还只是慢性的折磨,那开电动车跑长途,就可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

卖掉开了7年的电车,换回燃油车,我省下的电费都交了“焦虑税”-有驾

这位车主就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

他有一次计划带孩子去邻近的省份玩,出发前做足了功课,电充满了,手机地图上也查好了沿途服务区的充电桩位置,APP上显示着一排排绿色的“空闲”标志,一切看起来都万无一失。

可一上了高速,他才发现现实有多骨感。

开到第一个服务区,地图上显示有空闲充电桩,结果过去一看,要么是被燃油车占了位子,要么就是桩子本身就是坏的。

他只能安慰自己,没事,去下一个服务区。

可到了第二个服务区,充电桩倒是好的,但前面已经排起了长队,好几辆车都在等着,看那样子,没一两个小时根本轮不上。

眼看着车子的续航里程像血压一样往下跌,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为了能多撑一会儿,他不得不做出一个非常无奈的决定:把车里的暖气关掉,把座椅加热也关了,甚至连前挡风玻璃的除雾功能都只敢开一会儿就赶紧关上。

在寒冷的冬天,车外是北风呼啸,车里他和孩子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冻得发抖。

这种为了省电而牺牲舒适和安全的体验,让他觉得特别窝囊。

最终,车子在离下一个服务区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进入了低功率的“乌龟模式”,速度被限制得很低,在高速公路上慢慢爬行,被后面的车不停地按喇叭催促。

这次本应愉快的旅行,最后以一种极其狼狈的方式收场。

卖掉开了7年的电车,换回燃油车,我省下的电费都交了“焦虑税”-有驾

除了使用上的不方便,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卖车的,是后面算的一笔经济账。

这辆车开到第七年的时候,他开始考虑一些长远的问题。

首先就是电池,他去检测了一下电池的健康状况,官方给出的结论是“在正常衰减范围内”,听起来好像还行。

但他顺便问了一下,如果以后要换电池,得多少钱?

工作人员报出的那个将近十万块的数字,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十万块钱,差不多能买一辆新的国产家用车了。

他突然意识到,这辆车的核心部件,那个最值钱的电池,其实是个有寿命的、昂贵的消耗品。

接着,他想把车卖掉。

他联系了几个二手车商,对方一听是开了七年、跑了不少里程的纯电动车,态度立马就变了。

给出的价格一个比一个低,理由也很直接:老款电动车,技术不成熟,尤其是电池,谁也不知道还能用多久,收回来风险太高,砸手里都有可能。

最后,他卖车的价格,比同一年份、同级别的燃油车低了一大截。

他仔细算了算,这七年省下来的油费,跟这巨大的贬值和未来可能的高昂维修费一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卖掉开了7年的电车,换回燃油车,我省下的电费都交了“焦虑税”-有驾

更别提这几年电动车的保险费用也在悄悄上涨,因为维修成本高,保险公司也不傻。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他觉得,自己当初为了省钱买电动车的决定,可能从一开始就想错了。

这位车主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很普遍的现实:电动汽车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车本身,而取决于你的生活条件和用车习惯。

对于那些家里有固定车位,能安充电桩,平时主要在市区活动,不怎么跑长途的人来说,电动车的体验确实非常好,每天回家插上枪,第二天又是满电出发,用车成本极低,驾驶感受又安静又平顺。

他们是真正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红利的人。

但是,中国还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没有固定车位的老旧小区,或者工作生活需要频繁长途奔波,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电动车的短板就会被无限放大。

充电焦虑、续航焦虑、保值率焦虑,这些加在一起,就成了那笔沉重的“焦虑税”。

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站在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高度上做出的正确决策,短短十几年,我们的电动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新技术的普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时间,技术的成熟也需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听到一些抱怨,是非常正常的。

这位车主的故事,并不是要否定电动汽车,而是给所有准备买车的人提了个醒:买车终究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而不是给自己添堵。

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

如果充电不方便,又经常要跑远路,那么在现阶段,技术更成熟、没有里程焦虑的燃油车,或者既能用油又能用电的混合动力汽车,或许是一个更稳妥、更让人省心的选择。

毕竟,让车去适应人的生活,而不是强迫人去适应车,这才是买车的根本意义所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