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再谈日产汽车可笑至极

日产的新能源汽车到底行不行?别急,事情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先说个数据,听着就挺吓人的:日产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正在持续下滑,甚至有人说,他们离“被迫合并”可能也就几步之遥。再看更细一点,去年年底,日产的净利润直接跌了超过40%,而在中国市场,纯电车型销量更是惨不忍睹。你说这还怎么玩?这不是直接要凉了吗?

但,别忙着下结论。我们一点一点拆开来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日产的销量,尤其是在电动车领域,确实难看得很。Nissan Ariya这款主打的纯电车型,去年全球卖了不到2万辆。而放到中国市场,能见度基本是靠“找”。再对比一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像比亚迪一个月就能卖出几十万辆,你会觉得日产是不是根本没能力做好电动车?

先不急着盖章,我们来看看账面上的一些关键数据。日产去年营收还算过得去,全球范围内有超过8万亿日元(大概5000亿人民币)。但问题出在毛利,只有不到10%。这是什么概念呢?你把它和丰田比一下,丰田平均毛利能跑到20%以上,而比亚迪的毛利虽然因为电池成本压得不算太高,但也能有15%-18%。这种对比下,日产的10%确实看起来很惨。

再往利润表看,日产的净利润已经被压得很薄——只有几百亿日元。这么大个企业,最后赚的钱其实就这点?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可能很不正常,毕竟你看广告、看新闻,日产也不算什么小品牌。但这里头有个关键问题在于,他们的研发成本特别高。去年日产的研发投入直接超过5000亿日元,占了营收的6%以上——这个比例在整车厂里算是很高的。为什么这么高?电动车的技术迭代本身就快,日产又是传统燃油车起家,技术储备虽然有,但要拿到市场上来竞争,显然还需要砸很多钱。

那这里就得问了:既然研发花这么多钱,日产的技术到底行不行?说实话,光看技术储备,他们其实不差。1947年就造过纯电车,用铅酸电池的那种。2010年的“Leaf”更是全球范围内纯电车的先行者,销量冲破了50万辆,大部分放到现在都还是能开。所以日产在电动化这块并不是没底子,而是这两年的表现让人觉得他们有点“掉队”。尤其是面对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新势力,日产的产品在很多地方像是跟不上时代了——设计有点平庸,续航里程也不够亮眼,软件体验更是落后于国内的车机系统。

这个时候再谈日产汽车可笑至极-有驾

但这些问题又不能完全归咎于技术落后。日产其实也有个“结构性问题”,就是他们的转型周期太慢。传统车企在燃油车市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供应链、生产线都是围绕着燃油车优化的,电动车重新布局需要大规模调整,成本自然会拉高。同时,目前的电动车研发和制造更倚重电池技术,而日产在这块没有像比亚迪一样具备电池自研、自造的能力,只能依赖外部供应商,成本控制上显然处于劣势。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日产真的在“乱花钱”?也不一定。从他们的动作来看,研发投入虽然高,但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技术上,比如固态电池和下一代的电驱系统。这些都是未来电动车行业的方向,谁能抢先突破,谁就能获得市场竞争力。虽然短期内看起来日产的产品力没有太大进展,但长远来看,日产是在试图抓住机会,而不是彻底躺平。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其实不只是日产,很多传统车企都在经历类似的阵痛。比如本田、丰田,他们的电动车业务也没能像国内新势力那么迅猛起量,甚至有些产品直接被消费者吐槽是“应付式产品”。而像福特这样的美国传统车企,近两年在电动车领域也是亏损不断,靠燃油车业务“养电”。这种现象说明,传统车企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确实存在系统性挑战,日产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那问题来了,日产的这些动作到底是战略性亏损,还是已经走到尽头了?个人感觉,他们其实还没到真正危急的关头。虽然市场份额在下降,但日产还是有几款主流燃油车在撑着,整体现金流还算稳健。而在电动车领域,他们的技术储备也不是完全没戏,只是市场反应时间比较慢。

所以综合拆下来看,日产的情况虽然不乐观,但也没到舆论说的“一定凉凉”的程度。这事看着吓人,但其实背后很多动作还是有章法的。短期内他们可能会继续承压,但关键要看下一步怎么走。如果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或者在中国市场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日产并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

写到最后,还是那句话: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尤其像日产这种有底子的传统车企,你说他们彻底没戏了,可能还早着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