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紧急警告文件在布鲁塞尔总部被连夜传阅。 协会总干事西格丽德·德弗里斯在备忘录中写道:“安世半导体的供应中断可能让欧洲汽车产线在两周内彻底停摆。 ”
同一时间,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工人们发现,生产线上的ID.系列电动车因缺少关键芯片被迫减速,每日潜在损失高达4000万欧元。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援引上世纪50年代的《物资供应法》,宣布对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资产冻结。
命令要求撤换中方CEO,并将闻泰科技持有的99%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荷兰声称这是“独立决策”,阿姆斯特丹法院文件显示,早在6月12日,美国官员已向荷兰施压,要求更换安世高管以换取对美出口豁免。
行动时间点巧合得微妙,美国在9月29日刚出台新规,将“实体清单”限制扩大至持股超50%的子公司,荷兰次日立即出手。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中国子公司出口特定元器件。 这一击精准命中要害:安世在广东的封装基地年产量超500亿颗芯片,占其全球供应量的60%以上。
10月11日,中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管制,对镓、锗等半导体必需材料实行“逐案审批”。 全球八成镓产自中国,而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激光器与磁铁高度依赖这些材料,其光刻机交付随即陷入延迟。
安世半导体虽不生产高端处理器,却是汽车电源管理芯片的隐形冠军。 其小信号二极管和晶体管全球份额第一,逻辑芯片份额第二。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车企芯片库存仅能维持2-3周。 大众、宝马、福特等20余家车企收到断供预警后,紧急会议从慕尼黑开到底特律。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公开指责荷兰,要求其为供应链中断承担赔偿责任。
10月17日,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公开喊话中国请求谈判。 压力不仅来自汽车业:德国莱茵集团因能源政策起诉荷兰索赔14亿欧元;ASML因稀土短缺面临生产危机;壳牌、联合利华等在华利益受损的荷企纷纷向政府施压。
安世中国分公司已拒绝执行荷兰指令,转向自主化生产。 被荷兰接管的资产若失去中国产能支撑,恐将沦为“纸上技术”。
一颗价值0.5美元的安世电源管理芯片,能决定一辆5万美元汽车的出厂命运。 这场危机暴露了供应链深度交融后的脆弱性。
荷兰试图用冷战法律切割全球化产业链,却发现自身光刻机命脉握在中国稀土手中;欧洲车企追求低成本效率,因基础芯片断供陷入停产危机。 当政治操弄撞上经济规律,结局早已写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