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条新闻挺有意思的,说的是日本那个老牌家电企业夏普,也要开始造汽车了。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挺突然的。
夏普,在我们印象里,不就是做电视机、液晶面板的吗?
怎么一下子就跨界到汽车行业了呢?
一个做家电的,跑去造一辆四个轮子的车,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老牌巨头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和求变,也恰恰反映了我们国家在一些新兴产业上的强大实力。
咱们先看看夏普到底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根据已经公开的消息,夏普推出的第一款车是一款纯电动的概念车,名字叫“LDK+”。
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在日本,LDK是“客厅、餐厅、厨房”的英文缩写,是住宅格局的常用语。
夏普给车起这个名字,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不想让它只是一辆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想把它打造成一个“移动的家”,或者说是“客厅的延伸”。
从发布的图片来看,这辆车是一辆纯电动的MP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务车或保姆车,特点就是空间大。
不过,这车的外形设计确实有点特别,方方正正的,像个大盒子,跟现在市面上追求流线感和科技感的电动车很不一样。
网上的评论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觉得丑,有人觉得挺有特色,有点萌。
夏普方面解释说,这样设计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车内空间,实现那个“移动客厅”的理念。
更有意思的是,夏普还考虑以后把这车放到家电卖场里去卖,或者跟盖房子的建筑商合作销售。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以后去买电视,销售员可能会问您:“先生,电视选好了,要不要顺便看下我们的车?跟您家客厅风格特别搭。”这种想法确实是挺新颖的。
那么问题来了,造车是个技术和资金都要求极高的行业,夏普一个做家电的,哪来的技术和底气呢?
其实,夏普并没有打算所有事情都自己来。
它找到了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富士康。
对,就是那个大家熟知的,为苹果代工生产iPhone的富士康。
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这几年一直在大力布局电动汽车产业,搞了一个叫做MIH的电动汽车开放平台。
简单来说,富士康就像是搭积木的,它把汽车最核心、最烧钱的底盘、电池、电机这些基础部分都模块化地准备好了,其他公司如果想造车,可以直接用它的平台,然后在上面做自己擅长的部分,比如外观设计、内饰和智能系统。
这样一来,造车的门槛就大大降低了。
夏普走的正是这条路,它负责提出“移动客厅”的创意和设计,把自家的家电技术和智能化理念融入车里,而最难的生产制造环节,就交给了经验丰富的富士康。
除了富士康,他们还联合了一家日本的电动车初创公司,三方一起合作。
所以,夏普造车,更像是一个产品整合者和品牌输出者,而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传统汽车制造商。
搞清楚了它怎么造车,我们就要来探讨最核心的问题了:夏普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时候,挤进已经非常拥挤的电动汽车赛道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但也有点心酸,那就是被逼的。
想当年,夏普可是家电领域的王者,被誉为“液晶之父”,它的AQUOS电视曾经是全球高端电视的代名词,家里有台夏普电视,在那个年代是件很有面子的事。
但是,市场是残酷的,技术迭代的速度也超乎想象。
随着全球家电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巨变,特别是中国企业的强势崛起,夏普渐渐感到了力不从心。
在技术上,它没能跟上最新的显示技术潮流;在经营战略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曾经的王牌业务——电视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大不如前。
有数据可以很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2023年上半年的全球电视品牌出货量统计,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韩国的三星、LG,以及我们中国的TCL和海信。
这些品牌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而夏普呢?
它已经被归类到“其他品牌”里面去了,这个“其他”的类别里,挤满了众多衰落的日系品牌。
再把目光转到我们国内市场,情况就更明显了。
有数据显示,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我们国产的八大电视品牌,合计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96%,这几乎是一种绝对的统治。
而夏-普在内的几个外资品牌,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长期在市场的底部徘徊。
主营业务严重萎缩,公司的财务状况自然也不好看。
根据财报,夏普在2022和2023两个财年连续出现巨额亏损,两年加起来亏了超过四千亿日元,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虽然最新的财务数据有所好转,但营收下滑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
在这种背景下,夏普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为自己找到一条活路。
老本行家电业务,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已经很难再有大的作为了。
放眼望去,当今世界哪个行业最有前景、市场最大、最能吸引资本?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其中之一。
所以,夏普宣布造车,与其说是一次野心勃勃的扩张,不如说是在主业陷入困境后,一次迫不得已的跨界自救。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夏普的这次尝试,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
夏普很聪明,它知道在电池、电机、自动驾驶这些硬核技术上,自己一个门外汉不可能跟比亚迪、特斯拉这些行业巨头正面竞争。
所以它选择了一个差异化的赛道,从自己最熟悉的“家”和“生活场景”入手,想用“移动客厅”这个概念来吸引消费者。
这个想法本身是很好的,但是,它可能低估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
“把汽车打造成第二个家”,这个理念在中国新能源车企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我们的国产品牌,比如理想汽车,从一开始就主打“家庭用车”的概念,它的车里有大屏幕、舒适的座椅,甚至被称为“移动的家”。
其他品牌像蔚来、小鹏、比亚迪等等,也都在智能化和舒适性上做足了文章,车载冰箱、大尺寸屏幕、高级音响、智能语音助手,这些配置在中国品牌的电动车上已经非常普遍。
中国车企已经把“车内生活”这个概念玩到了极致,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夏普作为一个后来者,仅仅凭借一个“客厅”的概念和富士康的代工生产,想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内卷的汽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难度可想而知。
它所要面对的,是一群拥有全球最完整供应链、技术迭代速度飞快、并且最懂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土对手。
所以,夏普造车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老牌企业的挣扎求生,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从追赶到引领的巨大转变。
当一个曾经让我们仰望的外国科技巨头,也不得不进入我们所擅长和主导的赛道,按照我们的玩法来寻求一线生机时,这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这背后,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活力在做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