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

门头已经摘了,玻璃门上还贴着打印的告示:“本店暂停营业,详询请拨电话。”商场大堂依然有保安站岗,一旁的特斯拉展车在灯光下闪着锃亮的漆面,吸引了三五成群的好奇路人。没人注意,角落的一块干净展区,极星LOGO正在细雨中被工人一点点铲下。我站在门外,算了算——半年69辆,平均下来不到每三天卖出一辆车。有人往旁边路过,用手机扫码试图预约试驾,页面却转入“无法访问”。一个高性能电动品牌消失于闹市,连告别都格外冷静。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如果你是这家门店的员工,会怎么把这最后一天的钥匙交给物业?是欣慰于终于结束了风雨飘摇的业绩,还是怅然自己见证了一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新豪华品牌,拗不过市场,终于在中国折戟?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残酷的销量数据——半年仅售出69辆,卖一辆还倒赔27万。极星汽车中国区的故事,被这串数字定义了全部节奏:高开低走,最终归于沉寂。

作为一名职业旁观者,我见证过太多车企的大起大落,没有哪个品牌像极星一样,起点够高,结局够惨。背靠吉利和沃尔沃,极星原本是车圈的“顶级富二代”。论技术储备、论家底,极星的启动资金和背书,远超绝大多数新势力。1996年,极星前身Flash Engineering崛起于瑞典赛道。后来正式成为Polestar,被沃尔沃钦定为高性能和赛道改装部门,地位类似于宝马M和奔驰AMG。2010年沃尔沃被吉利收购,极星也顺势纳入麾下,最终以全资独立品牌姿态登陆纳斯达克。

用资本市场的话说,极星的剧本原本写得很漂亮——做智能电动,把豪华和运动体验做到极致,定位直指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头部玩家。2020年到2023年,全球销量看似逐年增长,但在中国,却是完败:2021年2048辆,2022年1717辆,2023年1100辆,2025年上半年,只剩惨淡的69辆,甚至几个月交“零销量”的白卷。

这一切,不是纯粹“命不好”,而是犯了几个车圈最致命的错误。错失窗口期,是第一刀。极星一直强调自己是全球化品牌,有沃尔沃全球供应链,家底硬气。但现实一点,你错过了中国新能源爆发的那几年。当极星2019年才在成都落地时,比亚迪已经站稳前二,特斯拉在上海把工厂都盖好了。市场红利期一过,只剩下苦涩的份额争夺与价格战。

第二刀,是价格与定位的迷离。极星1首发,张扬百万级豪华,弄得稀缺限量年产只有500辆。这套饥饿营销在超豪华品牌里都难玩得转,何况一个新势力电动品牌。下一款车极星2,又反手大砍价格,从40万一口气降到30万。高端人群懵了,刚充值的信仰瞬间破产;走量用户也疑惑,你这到底是高性能还是家用?定位混乱犹如都市白领早晨喝了4杯现磨咖啡——越清醒越晕。

第三刀,是产品体验和品控。极星2刚上市就爆出行驶失动力的安全隐患,短短几年内召回不下5次。车主的信任,比车辆返修还快归零。坐标门店的销售们,估计练就了“面无表情收投诉”的绝技,不然怕是要在月度总结上打出“建议总部换芯片,顺便请仙女来主持新品发布”了。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一句话总结,极星的悲剧是一锅乱炖:血统够高贵,市场却提前筛掉了贵族遗风;定位自相矛盾,用户忠诚度直接清零;安全与体验频爆雷,连剩余信任都被清洗殆尽。

再说点更冷峻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极星中国区净亏损12亿美元,同比翻倍,毛利率-49.4%。极星不仅“亏钱卖车”,而且真做到“卖一辆亏一辆,连材料都不够”。总负债高达73.8亿美元,对比总资产只有40.5亿,净资产是心跳急剧下降的负33.3亿。亏不是新闻,亏到这种程度,新闻都要加点黑色幽默:“如果你买辆极星,记得多发朋友圈——这是‘财富转移’的典范。”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现实说到这里,职场段子手也得收拾心情:极星中国八年七任CEO,战略变得比任职还快。高管们一边做战略PPT,一边在领英和猎聘投简历。最后,沃尔沃直接砍股份变成“看不见的股东”,吉利只能继续强撑,6月再输血2亿美元,但看那窟窿,还不够买几座金砖房子。

极星模式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企图靠血统和标签做市,但市场上,用户只买得起“靠谱”与“清晰”——不是对沃尔沃的敬意,不是北欧的冷峻美学,更不是CEO的资本运作,只有可靠的体验和实在的价值。这年头,营销词汇膨胀得比锂电池还快,消费者早就练出了“甄别豪华的免疫力”,你再怎么变换定位,都是虚招一场。

当然,所有冷静分析最终都要回到那个提问:极星这样的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还有没有翻盘希望?海外市场中国味的电动车,会不会成为下一轮全球扩张的“无声隐形人”?我无意下最后判决,毕竟,车市本身就像赃物分析——有些痕迹只留给时间和市场自己慢慢辨认。

最终还是想说一句:极星之所以败得这么彻底,不是因为市场无情,而是它太不敬畏市场。造车这件事无比现实,不管你是顶级富二代,还是勤劳的创业青年,必须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把品控做成生命线。嚷嚷着“亏损是未来的投入”,有时候只是一种自我催眠。或者换个职业幽默观点:极星的真实遗产,可能就是让所有新势力知道,资本只撑得起掌声,撑不起销量。

故事说到这儿,残局已经定型。不知道屏幕前的你,买车时是更若看价格,品牌,还是问一句“这辆车维修好约吗,安不安全”?你又怎么看待那些命运多舛的新势力品牌?在新能源车这条拥挤赛道上,血统和资本,究竟能扮演多大作用,值不值得你买单?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极星门店撤场,告示贴门,半年仅卖出69辆车-有驾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