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老铁们,咱今天不聊虚的,直接上干货。
一上来就扔个王炸:丰田那边,造一颗固态电池的成本,买半辆卡罗拉绰绰有余。
你没听错,就是那个“充电十分钟,跑一千二”的梦幻电池,听起来像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黑科技,现实里却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这哪是造车,这简直是在搞奢侈品定制。
这事儿就怪了。
想当年,从随身听到新干线,日本制造那可是神坛上的存在,一提“工匠精神”,全世界都得肃然起敬。
怎么到了固态电池这个新能源的命门上,突然就感觉他们迈不开腿了?
他们就像个偏执的艺术家,非要在象牙塔里雕琢一个100%完美的“大卫”雕像,每一个细节都得无可挑剔。
结果呢?
量产时间从2026年硬是拖到了2030年,像极了当年他们押宝氢能源的剧本——技术很美,可惜市场不信爱情。
就在他们为了那5%的实验室良品率愁白了头发的时候,咱国内的画风那叫一个野。
这边压根不跟你玩什么“一步到位”的理想主义。
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好家伙,三条路子一起上,跟下馆子点菜似的,把菜单上可能好吃的全点了,总有一盘能先上来垫垫肚子。
这就叫实用主义,先活下来,再谈理想。
最有意思的是广汽,直接来了个釜底抽薪,搞了个“原位固态化”技术,在液态电池里直接“长”出固态的部分。
这话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不等了,我直接在现有技术上搞“魔改”。
结果蔚来ET7上那块150度的半固态电池包,已经满大街跑了,续航一千公里出头,成本还不到丰田那个“艺术品”的三分之一。
这就好比你还在苦练“降龙十八掌”,结果人家直接掏出了加特林,对着市场就是一顿“哒哒哒”,等你出关,黄花菜都凉了。
这场仗打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PK了,而是全方位的产业链绞杀。
日本那套高大上的硫化物路线,听着挺唬人,可核心材料锗和锆,八成得从咱这儿进。
这就等于你家厨房再豪华,米面粮油都得看邻居脸色。
供应链的命门被捏在别人手里,丰田那个500Wh/kg的能量密度指标,听着就有点像空中楼阁了。
反观我们自己,那真是家里有矿,心里不慌。
全球六成的锂矿,八成的钴供应链,再加上90%以上的电池设备国产化率,这套组合拳下来,我们已经从“怎么造”的问题,进化到了“怎么便宜造”的境界。
比亚迪更是个“专利狂魔”,闷不吭声地申请了1286项专利,硬是把丰田想挖的“护城河”,给扩建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扑腾两下的“公共泳池”。
所以你看,现在的数据对比就特别有意思。
专利总数上,日本占37%,我们30%,看似差距不大。
可一到市场布局,我们35%反超了日本的23%。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的技术已经从PPT上走了下来,变成了真金白银的商品。
中国科学院的欧阳明高院士说2027年是决战时刻,这话可不是随便喊喊的。
未来的战场,早就不是电动汽车这一亩三分地了,低空飞行器、飞行汽车这些新玩意儿,对电池的要求只会更变态。
说到底,这场中日固态电池的决战,比的不是谁的实验室数据更漂亮,而是谁能先把这“天价玩物”变成人人用得起的“日用品”。
日本追求的是一次完美的“革命”,而我们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渐进式改良路线。
先用半固态把市场拿下,把用户教育好,再徐图全功。
最后,还是那个灵魂拷问:要是2030年丰田的“神仙电池”真来了,一颗卖你20万,你会为了少等那半小时充电,多花这十几万吗?
评论区交给你们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