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里的奥斯汀没有休息的意思。路面上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静静地等在路口,传感器的微光划过人行横道,如同猎人在等待猎物经过。但猎物不是人类,而是另一个冷冰冰的对手。Waymo的AI和特斯拉的Robotaxi,在这里正用看不见的刀锋厮杀。一条街的距离,可能隔着数百页工程文档和无数行代码,却又近得只要一个扩域指令就能打破平衡。
假如你是奥斯汀的市民,刚下夜班,打开手机想叫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回家,会选哪家?地图上路网密密麻麻,每一家背后都横亘着一块地盘。几天前,这些地盘还互不相犯,而现在,一个更猛的争地游戏在悄无声息地展开。
用这些数字描述场面会显得冷清:Waymo刚开始覆盖96平方公里,3月起步,试探着扩大服务。特斯拉则是后来者,7月带着52平方公里的小步点地,然后突然提档加速,迅速将范围扩展到110平方公里。Waymo反应神速,两天之内拉到了233平方公里,意思很明显:你有的地,我也要。可惜,剧情远没结束。几周后,特斯拉原地“变戏法”,直接扔出一张443平方公里的通行证——这已经是Waymo的两倍,离奥斯汀全城也只剩小半街头没扫过。
要说这场地盘战,或许比黑帮片还刺激。只不过手里的不是枪,而是数据、传感器和工程师的夜灯。
当外人看热闹的时候,圈内人瞧的是套路。特斯拉的玩命扩张,乍看之下是“下单一百碗兰州拉面,店里却只剩两名厨师”——地图上地盘铺得那么大,但实际可调用的Robotaxi只有不到二十辆。还不是你想坐就能坐的,得有幸成为测试资格选民,才能体验那张Beta邀请函的“尊贵冷启动”。服务倒挺会画大饼,实际用起来?光等车时间可能就足够点杯本地精酿自嘲人生。
Waymo倒好些,车不算少,开放用户多些,但这种“地盘互刷”的战术其实很像小时候玩打地鼠:你不按一下,我不露头,看谁能在最短时间里铺最多,谁能先抢到用户心流。只是,这里的“地鼠”大,数据贵,偶尔掉链子还得自报家门“AI小脑短路,禁止上路”。
这里的对决,并不是表面上的“谁最智能”,而是“谁敢盲目试错,谁能撑更久、烧更多的钱”。用奥斯汀的街道来说,就是一双鞋能不能踩出全城鞋印。Waymo一步步试水,边铺边收割数据,把服务半径扩得闷声发大财。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生怕慢了半拍失了先机,于是路线就是——先报一个全市最大面,然后看哪个街口实际有车来得及赶到。两派打法,一派像稳重的医生分析病情,另一派像赌徒拍桌下注。
但别以为这种看起来热闹非凡的“封疆拓土”就真能换来稳妥收益。服务范围的迅速膨胀,就像是快速铺开的餐馆连锁——如果厨师不够、食材不新、后厨流程混乱,点餐的人多了就是灾难,而不是成功。特斯拉此刻的尴尬在于,服务大,用户范围选,但真正用得起的车少,体验掉队。这市场争夺里,画的地图都是免费的,但最后买单的却是落地客户的使用体验和忍耐力。
假如我是一个旁观者(说得好像从没亲历过产品推演似的),只能提醒一句,扩张速度和服务质量的错配,并不是个新鲜病症。餐饮能遇到,零售能遇到,自动驾驶难道会免疫?实际里,谁的等待时间更短、谁的出错率低、谁能让客户第二次还有兴趣下单,最终都要摊回现实的锅。
以数据驱动为核的自动驾驶,最终需要在无数的“死胡同”路口做出聪明选择,而不是只会撒网抓鱼。Waymo和特斯拉都明白,城市“占领图”漂亮只是表象,谁能真正提供可靠、连续、高容量的服务才是王道。否则画得再大,也只是地图上的自娱自乐。
偶尔也会想,我们这些关注这种市场攻防战、点地图数平方公里的看客,到底更感兴趣谁能“征服天下”?还是更想知道,普通用户到底能不能早点睡下、第二天不用在路边吹夜风等一台常年Beta的自动驾驶小黄车?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疑问:我们是在追逐真正的技术进步,还是消耗在排列组合、营造声势的公关战上?
黑色幽默的部分,大概就在这里:自驾军备竞赛激烈到你来我往,结果用户等车等得心如死灰;AI技术进化得像会跑步的大脑,可肢体还没长全,这样的车队跑去“服务全城”,是不是也算一种反向的AI幽默?
这场自动驾驶地盘战,谁最后胜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眼下谁地扫得更快、数据卷得更狠,远不如谁能做得更稳、让用户多一次信赖来得实在。一个城市的街头路口,对于自动驾驶玩家来说,只是地图里的格子;对真实生活的人,却是每天必须准点回家的归途。
至于下一个回合,特斯拉会不会补齐车队,Waymo会不会反击更大范围,用户的等待时间最终能不能低于人类半夜打车的平均等待时长?这种“人、车、数据和时间”的拉锯,恐怕还要“上线”很久。等到自动驾驶送你回家变得像打的士一样无感那天,这场地盘战,才说得上有了真正的赢家。可我们会看到那一刻么?还是会先习惯了APP那句“暂无车辆可用,请稍后再试”?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