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邵可强
近年来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开启“智驾”导致多起事故发生,案例被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甚至有驾驶人存在酒后开启“智驾”可以避免处罚,车辆配置“智驾”功能没有驾驶证也能开车等认知。
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完成有关情况。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指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不仅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对此,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介绍,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智能驾驶”,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加强车企管理。积极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督促车企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的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杜绝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督促车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强化新用户培训,帮助新用户熟悉掌握汽车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项,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第二,加强法律配套。会同相关部门推动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明确0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的法律属性,同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不断提升辅助驾驶系统技术可靠性,制定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并探索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辅助驾驶的操作规范纳入到驾驶人教育培训和考试范围。
第三,加强宣传提示。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公安机关希望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提示,使广大驾驶人清楚认识到现阶段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在购车和使用的时候,都应该全面了解、掌握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特性以及启动和关闭的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清楚认知辅助驾驶的技术边界,一旦我们“脱手脱眼”,可能面临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据大河报此前报道,自动驾驶是指通过人工智能、传感器和其他技术实现车辆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主行驶的能力。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
2021年8月,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标准,将驾驶自动化分为0至5级。
目前我国市面上的智驾汽车都属于L2级以下(组合驾驶辅助),L3级以上现在只处于示范应用或者道路测试的阶段,并没有面向个人出售。一辆车要达到主驾驶座上无人的自动驾驶上路测试条件,不仅在技术上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流程,更需要符合规定路段、区域的管理要求和法律法规上的批准。
在购车时,不少车企、4S店销售人员往往把“智驾”“无人驾驶”等作为推销卖点,甚至夸大、误导车辆的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系统边界等信息。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立法工作,其中称将推进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根据公开消息,公安部正在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其中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上路通行、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相关责任追究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陈朋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