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汽车获2亿美元战略投资:吉利加持下的电动新势力如何突围?
各位车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极星汽车近的一件大事!6月17日,这个来自瑞典的电动车品牌宣布获得了一笔2亿美元的股权投资,投资方是PSD Investment Limited,而这家公司背后的大佬,正是吉利控股集团的创始人李书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藏着吉利对极星汽车未来发展的深度布局,也预示着极星汽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那么,这笔投资到底意味着什么?极星汽车又将如何凭借吉利这股东风,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闯出一片天呢?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扒一扒!
2亿美元背后的战略考量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笔2亿美元投资的具体情况。根据协议,极星汽车将通过公开市场定向增发(PIPE)的方式,向PSD Investment新发行了约1.90476亿份A类美国存托股(ADS),每股定价1.05美元,总价正好是2亿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在当前全球电动车行业增速放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这样的资金注入无疑为极星汽车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笔交易完成后,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和吉利的瑞典子公司,对极星汽车的整体持股比例将提升至66%,而沃尔沃汽车在极星的股份则从18%减少到16%。这意味着,吉利对极星的主导权进一步巩固,极星汽车在吉利集团内的战略地位也更加清晰。同时,PSD Investment还计划将其持有的2000万股B类ADS股票转换为A类ADS股票,以确保其投票权整体保持在50%以下,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投资方的利益,也避免了公司治理结构出现大的变动。
这笔资金将如何使用呢?极星汽车表示,将主要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一般企业用途。具体来说,就是用于日常运营、市场拓展、技术研发以及新产品上市等。要知道,极星汽车目前正处在产品密集投放期,极星3、极星4已经上市,极星5、极星6等新车也在规划中,这些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有了这笔资金,极星汽车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上的步伐将更加稳健。
极星汽车:从赛道到市场的蜕变
在深入探讨极星汽车的未来之前,咱们有要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品牌的来龙去脉。极星汽车(Polesta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瑞典赛车手Jan Nilsson组建了Flash Engineering车队,并在1996年和1997年的STCC瑞典房车锦标赛上屡获佳绩。2005年,车队更名为Polestar Racing Team,成为沃尔沃的御用高性能改装厂商,这标志着极星品牌从赛车界正式走向民用市场。
2015年,沃尔沃将极星品牌和公司,使其成为沃尔沃旗下的高性能部门。2017年,极星与吉利集团联合推出了一个独立的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正式开启了电动化转型之路。极星汽车以其高性能和环保理念著称,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电动出行体验。作为一个瑞典品牌,极星汽车不仅继承了北欧设计的精髓,还融入了沃尔沃的安全基因和吉利的造车实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魅力。
极星汽车的产品线也在不断丰富。目前,极星旗下拥有Polestar 2、Polestar 3和Polestar 4三款车型,规划中的还有四门GT跑车Polestar 5、敞篷跑车Polestar 6以及紧凑型SUV Polestar 7。这些车型覆盖了轿车、SUV、跑车等多个细分市场,展现了极星汽车全面布局高端电动车市场的雄心。特别是即将推出的极星5,定位为四座高性能旅行车(grand-tourer),基于自研铝合金平台打造,将首次采用800V高压快充技术,充电速度和效率将大幅提升。而极星7则定位为“高端紧凑型SUV”,将在欧洲生产,依托美国、韩国和中国的现有生产基地扩大其国际制造网络,以增强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竞争激烈:极星汽车面临的挑战
然而,极星汽车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全球电动车市场,极星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首先是来自行业标杆特斯拉的直接竞争。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惯性、成本优势和智能化体验,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同级别市场的主导地位。极星2虽然在设计、做工和驾驶质感上更具传统豪华品牌的韵味,但在三电技术、智能化水平和价格上,相较于不断降价的特斯拉,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
其次是传统豪华品牌的强势反击。宝马、奔驰、奥迪等德系巨头正加速其电动化转型,这些品牌拥有深厚的品牌积淀、忠诚的用户基础和完善的经销商网络,一旦完成转型,将对极星这类“新贵”构成巨大的威胁。消费者在选择高端电动车时,往往会在这位“熟悉的陌生人”(如宝马i3)和“陌生的新朋友”(如极星2)之间犹豫,这对极星汽车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极星汽车还面临着来自“同门”的竞争与品牌区隔挑战。极星与沃尔沃、吉利、路特斯、极氪等品牌同属吉利控股集团。这种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星得以利用集团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工程技术和生产设施,实现“轻资产”运营,大幅降低了造车门槛和成本。但另一方面,与沃尔沃过于紧密的关系也可能导致品牌形象的模糊化。不少潜在消费者会将极星视为“沃尔沃的电动性能版”,这种认知虽然有助于初期建立品质信赖,但长期来看,不利于支撑其独立的品牌溢价。如何清晰地向市场传递“Polestar is Polestar, not Volvo”的形象,是极星汽车品牌建设的核心课题。
在中国这个全球大的新能源市场,极星汽车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这里不仅有上述所有国际对手,更有蔚来、小鹏、理想、智己、阿维塔等一大批产品定义能力极强、迭代速度极快、营销手法极其灵活的本土新势力。本土品牌们在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和用户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市场格局。极星相对“冷静克制”的北欧风格,在追求“科技感”和“豪华感”的中国市场,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财务压力:极星汽车亟待“止血”
除了市场竞争,极星汽车还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极星全球零售销量为44,458辆,与2023年的54,600辆相比,同比下降约18%。翻看其财报,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4.57亿美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18.46亿美元,同比下降21%。净亏损8.63亿美元,亏损额相比2023年同期的5.16亿美元有所扩大。持续的亏损和高昂的运营成本导致了巨大的现金消耗,高额的研发投入、行政开销和销售费用,使得公司的“烧钱”速度惊人。
在极星3因软件问题推迟交付的时期,公司在只有极星2一款主力车型销售的情况下,要维持全球化的运营团队和为新车上市做准备,财务压力可想而知。此次融资所获得的2亿美元,如果按照其过往的现金消耗速度来计算,能够支撑的运营周期是有限的。这再次印证了前文的判断:这是一笔用于“续命”和“过坎”的钱,而非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资本。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其盈利模式的建立。极星的“轻资产”模式虽然节省了庞大的工厂建设费用,但其毛利率一直面临压力。一方面,要与沃尔沃等兄弟公司分摊平台和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面对市场价格战,其定价策略的灵活度受限。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单车毛利,并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固定成本,那么“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魔咒将难以打破。
沃尔沃此前宣布,将逐步减持极星股份并停止提供后续资金支持,将“抚养”责任更多地移交给吉利控股。这一方面让极星的股权结构和战略归属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须加速独立行走。来自沃尔沃的“输血”管道变细,迫使极星须尽快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吉利加持:极星汽车的新起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书福的2亿美元投资显得尤为重要。这笔资金不仅为极星汽车提供了急需的运营资金,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吉利集团对极星汽车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将继续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
事实上,吉利集团目前已是全球大的汽车集团之一,旗下拥有沃尔沃、路特斯、领克与Smart等多个品牌,极星作为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重要电动车品牌,与沃尔沃之间也仍保持合作关系。2025年初,极星宣布将共享沃尔沃的经销商网络,以拓展线下销售渠道,配合自身的线上直销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销量。有了吉利的资源整合,极星汽车在渠道建设、品牌等方面将获得更多支持。
此外,吉利控股集团在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旗下多个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为极星汽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极星汽车可以借鉴吉利集团在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的成果,加快自身的技术迭代。例如,极星汽车与Mobileye等深度合作,搭载先进芯片及多种硬件设备,提供自动变道辅助等功能,并标配驾驶员状态监测摄像头预防疲劳驾驶。其智能座舱拥有四音区准确识别、连续对话、“可见即可说”等功能,打造的All In One Polestar OS带来完整统一体验,展现出较高智能化水平。这些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吉利集团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持续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也在加速。2025年3月,极星汽车(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20.55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及零配件批发;汽车新车零售;汽车零配件零售等,由Polestar的运营主体——北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天眼查股权穿透图显示,北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的两大股东分别为沃尔沃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两者分别持股50%,其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李书福本人,持股比例为91.08%。这表明,极星汽车已经将中国市场视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产品投放、渠道建设、品牌等方面加大投入。
极星汽车的未来:产品力是关键
那么,极星汽车将如何利用这笔资金和吉利的支持,实现其市场突围呢?答案显然在于产品力。极星汽车的产品战略清晰而富有野心。从已经停产的、作为品牌图腾的插电混动GT跑车极星1,到主力销售车型极星2,再到全面铺开的极星3和极星4,以及规划中的极星5和极星6,一条覆盖了轿车、SUV、跑车的完整产品线正在逐步形成。
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这两个电动汽车核心竞争领域,极星目前尚未展现出能够与行业顶尖水平相媲美的“独门秘籍”。更多是依赖和整合集团内部的技术资源。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极星汽车可以借助吉利的平台,加速在三电技术上的突破,提升产品在续航、充电、动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在智能驾驶方面,极星可以继续深化与Mobileye等供应商的合作,丰富智能驾驶功能的配置,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在产品布局上,极星汽车也展现出了前瞻性。极星3和极星4作为极星汽车的主力车型,已经进入市场。极星3是一款超豪华纯电SUV,在2022年正式亮相,重新定义了电气化时代的SUV,为市场带来了全新的驾驶体验和创新技术。极星4则是跨界轿跑,定位更年轻化,瞄准了城市通勤和个性化出行需求。这两款车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极星汽车能否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即将推出的极星5和极星6更是极星汽车寄予厚望的产品。极星5定位为四门GT轿跑,基于自研铝合金平台打造,将首次采用800V高压快充技术,充电速度和效率将大幅提升。这款车型有望成为极星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利器,吸引那些追求性能和设计的高端消费者。极星6则是敞篷跑车,延续了极星品牌对高性能的追求,将为极星汽车增添更多运动基因。
此外,极星7作为一款紧凑型SUV,将在欧洲生产,依托美国、韩国和中国的现有生产基地扩大其国际制造网络,以增强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款车型将主打性价比,面向更广泛的市场,进一步提升极星汽车的市场份额。
结语:极星汽车的故事未完待续
极星汽车获得的这2亿美元股权投资,是一次至关重要、雪中送炭式的融资,但它更像是一张通往下一赛段的门票,而非终点线的冲刺助力。极星的未来,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天平的一端,是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即将兑现的强大产品组合以及背靠吉利集团的体系优势;天平的另一端,则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脆弱的财务状况、不容有失的产品交付压力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极星的故事,还远未到可以庆祝的时候。这2亿美元,是战斗的补给,而不是胜利的勋章。接下来,极星汽车需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将极星3和极星4两款高价值、高毛利潜力的新车成功推向市场并实现稳定量产。只有当新车型的销售收入能够显著改善公司的现金流和毛利率时,极星才能真正开始讨论“盈利”二字。否则,它将可能陷入“融资-烧钱-再融资”的循环,直到资本失去耐心。
抛开资本和市场的喧嚣,终决定一个汽车品牌命运的,永远是产品本身。这也是极星值得期待,也不容有失的一环。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极星汽车能否凭借吉利的支持,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真正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