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狼堡,1978年11月,寒风凛冽。几个风尘仆仆的中国人,带着翻译,径直走向大众汽车工厂的大门。领头穿中山装的中年人向一脸困惑的保安表明身份:“我是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想跟你们厂的领导聊聊。” 这一场事先毫无征兆的“闪击”,阴差阳错地拉开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合资序幕的大门——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个曾被自嘲“远看摇头摆尾,近看龇牙咧嘴,停下来漏油漏水”的“工业垃圾”制造国,会一步步崛起为全球汽车舞台的绝对主角?
破茧:从“锤子造车”到产业链奠基
回望起点,中国汽车的梦想其实并不算晚。张学良时代的“民生”牌汽车,零件自产率已达70%,可惜战火中断了萌芽。新中国成立后,长春一汽三年建成,1956年诞生的“解放卡车”虽脱胎于苏联车型,却以皮实耐用扛起了新中国建设的脊梁。领袖那句“什么时候能坐上自己的轿车?”的殷切期盼,却在不成熟的跃进氛围下,催生了一批如“永向前”(无倒挡)、“井冈山”(手工敲打仿甲壳虫)等充满热情却远离工业化的特殊产物。
市场的力量终于叩开国门。“市场换技术”成为那个外汇匮乏年代的无奈选择与智慧之举。上汽大众的艰难谈判,桑塔纳CKD散件组装起步时仅有可怜的2.7%国产化率(轮胎、收音机、喇叭、天线,甚至勉强算上汽油),曾让德国人望着“遍地尘土的简棚陋屋”直摇头。但中国汽车人骨子里的韧劲被激发出来。为了突破技术壁垒,“国产化基金”应运而生,高达百亿的资金反哺零部件体系,催生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联盟”。螺丝钉般的钻研精神,让国产化率从13%、31%一路飙升至1991年的70%,最终在1994年达成90%的承诺目标。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提升,更是中国汽车产业链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艰苦筑基。
换道: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惊天一跃”
当合资模式在“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技术封锁和部分企业“躺赢”心态中遭遇瓶颈,中国汽车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历史性的换道机遇。2007年,拥有深厚德国汽车技术背景的万钢博士出任科技部部长。他带来的破局思路清晰而大胆:绕过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全力押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路线。
这次“豪赌”并非盲目。2008年,万钢访问美国,试驾了特斯拉初代Roadster。这次体验让他更加确信:电动车是唯一能实现“换道超车”的路径。在他的推动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级战略相继出台,长达12年、投入数千亿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撑过了最虚弱的萌芽期。
天时地利人和齐聚:
1. 完备产业链的厚积薄发: 过去合资时代积累的庞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础(车身、内饰、玻璃、悬挂等),与自主突破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迅速融合,让中国车企能快速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比亚迪王传福那句“除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工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成为时代强音。
2. 动力电池的绝对掌控: 中国早早布局全球锂资源,掌握了全球约一半的高品位锂矿。更重要的是,在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和产能上(贡献全球84%动力电池技术,占全球产量约80%),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构筑了难以撼动的优势。成本?性能?全球无人能出其右。
3. 智能化基因的降维打击: 得益于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中国拥有海量的智能化工程师。他们将“汽车是带轮子的智能手机”理念融入造车,催生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云服务等革命性体验。激光雷达、城市领航、全双工语音……这些让欧洲日本对手措手不及的“科幻”技术,在中国新车上迅速落地普及。当欧洲人还在思考“油改电”,中国车企已用智能化重新定义了汽车。
腾飞:登顶全球第一,挑战从未止息
成果是爆炸性的。从2020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井喷。极氪001、比亚迪等国产智能电动车不仅在国内横扫千军,在俄罗斯、中亚乃至欧洲本土,其卓越的智能化体验让海外用户直呼“如同驾驶宇宙飞船”。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311.1万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2023年上半年,出口214万辆,首次超过日本;全年预计达到540万辆,正式登顶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更令人振奋的是角色反转:“反向合资”时代开启。奥迪寻求上汽智己的技术平台合作,大众牵手小鹏共同开发未来电动车平台,捷达品牌被传购买零跑技术……曾经的技术输入国,正成为技术输出方。东京车展上比亚迪引发的轰动,被日媒惊呼为“第二次黑船来航”,深刻反映了中国汽车崛起对传统汽车强国根基的撼动。
跨越:从“出口大国”到“汽车强国”的三道难关
登顶出口第一,只是万里长征新起点。尹同跃在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大声疾呼:“出海要有大格局,不能把价格战卷向海外,更不能互相拆台!” 魏建军更是直言:“仅仅搞销量排名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大佬的箴言,直指中国汽车迈向全球汽车强国必须跨越的三道难关:
1. 品牌价值与溢价之坎: 过去靠性价比和产能扩张攻城略地(1.0时代)已不可持续。东南亚市场曾是中国品牌的“舒适区”,但恶性价格战已初现苗头。如何在海外市场摆脱“廉价”标签,建立起如BBA般的品牌认知度和溢价能力?这需要:
持之以恒的品质背书: 如广汽国际叶随涛所强调的,“品质出海、科技出海、服务出海到生态出海”,用“One GAC”战略下的高品质产品(传祺、埃安、昊铂)和全方位服务赢得口碑。“服务先行”是基础。
深耕本土化运营: 小鹏汽车唐志坤在北欧的经验值得借鉴:赞助本地特色运动(如丹麦手球联赛)、组建本地化团队、针对性地进行产品适配(北欧专属设置),让品牌“融入”而非“闯入”。
讲述科技与价值故事: 充分利用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全球领先认知背书,传递科技带来的独特价值体验,而非单纯比拼价格。
2. 全球化深度运营之坎(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简单的产品出口(贸易型出海)风险高、可持续性弱。必须向“经营型出海”、“生态型出海”跃迁。
研产供销服全链条本地化: 广汽在泰国、巴西发布“本地化行动计划”是正确方向。普华永道金军指出,这涉及到高效的全球组织架构设计、合规风险(数据、隐私等)管理以及本地化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不能再以“一套班子管全球”的思路运营。
理解并满足差异化深层需求: 孙延安(苏州优乐赛)尖锐指出,问题已不是“出不出去”,而是“怎么走进去融合?如何发现并满足当地深层需求?” 例如,金军提到海外市场高比例的租赁/出行需求和消费者对金融、保险、使用成本的敏感性,与中国市场差异显著。
构建本土化生态与服务标准: 浙江埃科万新伟提到的“一流产品+本地化属性+中国效率”是服务商的关键。唐志坤也洞察到,欧洲电动车的服务体系仍是油车逻辑,中国车企有机会结合本土文化,输出创新的智能科技服务标准。
3. 协同发展与长期主义之坎: 避免“内卷外溢”,杜绝“互相拆台”。
告别“唯销量论”: 魏建军的炮轰切中要害。衡量成功的标准应多元化:质量口碑(如J.D. Power排名)、用户满意度、企业利润、员工满意度、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等,比单纯的销量数字更能体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竞争力。
产业链协同出海: 整车厂与零部件、充电设施、金融服务(普华永道金军强调海外汽车金融依赖度高)、售后服务(如埃科布局)等伙伴需形成合力,避免单打独斗。
坚持长期主义战略: 克服浮躁心态,尊重市场规律。金军建议保有“试错”的灵活度和包容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叶随涛坦言国际化人才是行业共性短板,需要时间培养和沉淀。
结语:星辰大海,征途不息
从周子健部长推开大众工厂大门的那一刻,到如今中国汽车驶向全球每一条公路;从“民生”卡车的仿制,到智能电动车技术的反向输出;从桑塔纳国产化的“百亿筑基”,到新能源领域的“千亿豪赌”…… 这条路布满荆棘,却从未偏离奔向“汽车强国”的星辰大海。
登顶全球出口第一,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跨越“品牌价值”、“深度运营”、“协同发展”这三道难关,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持续领先,更是格局的开拓、战略的定力与全产业链的智慧协同。当中国汽车真正在海外市场建立起如丰田、大众般深入人心的品牌价值,当“中国智造”的汽车生态深深融入全球各地,当中国车企不仅能“走出去”更能“走上去”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时,“汽车强国”的桂冠才将实至名归。这场从“工业垃圾”到“品质标杆”的惊天逆袭,未完待续,且看中国汽车人如何书写下一章华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