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车企净利润排名出炉,前三甲引发热议!
第一名比亚迪以45.69亿元净利润断层领先,第二名长城汽车净利润32.28亿元,第三名上汽集团则以27.14亿元跻身前三。
不过,从销量和规模来看,上汽全年销量超400万辆,远超比亚迪的427.21万辆和长城的123.33万辆。
有意思的是,上汽的净利润却不到比亚迪的十分之一,甚至被网友调侃“卖得最多,赚得最少”。
但别急着下结论——上汽背后有合资品牌输血,资金实力雄厚,研发投入也毫不手软,科技创新能力稳居行业前列。
看到这份榜单,很多人只盯着数字高低,却忽略了背后的商业逻辑。
比亚迪的登顶实至名归:全球新能源销冠、毛利率超21%、研发投入542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技术自研的底气。
但更让我佩服的是上汽的“低调哲学”。
虽然净利润不算亮眼,但上汽手握大众、通用等合资品牌的利润奶牛,年营收超过7700亿元,现金流足以支撑它在智能驾驶、氢能源等前沿领域砸钱布局。
有人说这是“吃老本”,我倒觉得这是老牌车企的智慧——用合资利润反哺自主创新,就像用存钱罐里的硬币攒出金条。
再看长城,123万辆销量换126亿元净利润,堪称“省钱大师”。
魏建军说过:“长城不做赔钱买卖。”
从混动技术到海外建厂,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反观某些新势力,销量涨得猛,亏得也更狠。
比如蔚来,一年亏掉224亿元,换电站烧钱的速度比造车还快。
这让我想起老家卖包子的王叔的话:“生意再大,不赚钱都是虚胖。”
说到底,净利润排名就像考试成绩,单科第一不代表全能。
比亚迪赢在技术突围,长城胜在精打细算,上汽强在资源整合。
特别是上汽,明明可以躺着赚合资的钱,却非要啃智能座舱、固态电池这些硬骨头。
去年上汽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孵化的智己汽车更是把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落地十多个城市。
这种“富二代还比你努力”的劲儿,才是中国车企的未来底气。
车企竞争早已不是简单的销量大战,而是技术、资金、战略的全面比拼。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长城的Hi4混动、上汽的星云平台……这些藏在财报背后的黑科技,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看完这份榜单,你是佩服比亚迪的“赚钱狠劲”,还是看好上汽的“厚积薄发”?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点赞过千,下期揭秘:为什么卖得最好的车企,反而不急着赚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