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

试问,在2025年的中国,手握十几万购车款,却买回一辆需要靠“指尖舞”才能补能的电动车,这究竟是科技的进步,还是时代的倒退?

《蓝鲸新闻》近期揭露的一幕,无疑让众多大众安徽与众06车主陷入了一场“充电盲盒”的困境,那滋味,恐怕比“人在囧途”还要辛酸几分。

想象一下,你驱车至公共快充站,满怀期待地插入充电枪,却发现车辆指示灯固执地亮起红光,屏幕上赫然显示“充电失败”。

一次不成,再换一个桩;一个桩不成,甚至得在偌大的充电场里“挪车试枪”,这寻觅可用充电桩的过程,简直成了碰运气。

更有甚者,好不容易启动了充电,却充到一半突然中断,或者提车次日便遭遇这般打击。

这样的经历,怎能不让人心生烦躁,甚至对电动车的便捷性产生深切怀疑?

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有驾

面对车主们的连番投诉与反馈,与众品牌一些销售与售后人员给出的“解决方案”,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竟建议车主:“插枪时务必以最快的速度,毫不犹豫地一次性插到底。”

这番指导,活生生将一个本应即插即用的日常操作,异化成了一场考验用户反应速度的“西部快枪手”对决。

笔者以为,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耐心极限的挑战,更是对现代汽车科技便捷性承诺的莫大讽刺。

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有驾

令人深思的是,这场充电风波的主角——大众安徽与众06,并非籍籍无名的“街边货”。

“大众安徽”的身份非同寻常,它是德国大众集团在中国首家持股达75%的新能源合资企业,被视为大众“in China, for China”战略的先锋与试验田。

而“与众”(ID. UX)品牌,也绝非ID.4或ID.6的简单换标,它承载着大众安徽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宏图,其金色的品牌标识,更被业界冠以“金标大众”的美誉。

这辆被寄予厚望、肩负“排头兵”使命的“尖刀”车型,理应是大众在中国市场展现技术实力与本土化洞察的标杆。

然而,它却在最基础、最核心的能源补充环节遭遇滑铁卢。

这不禁让人发问:在一系列技术参数与豪华配置之外,大众自身在理解中国市场、应对本土挑战的能力上,是否存有某些深层次的症结?

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有驾

要洞悉与众06充电症结的本质,我们不妨先简要回顾一下电动汽车的充电流程。

这并非简单的电能传输,而是一场精密的数据交换与指令执行。

物理连接与唤醒: 车主将充电枪插入车辆接口,信号线随即建立连接,瞬间唤醒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与整车控制器(VCU),充电桩也同步感知,双方进入通信预备状态。

协议握手: 这一步至关重要,如同两台机器间的“首次对话”。

充电桩主动询问车辆身份与电池状态。

车辆BMS必须迅速反馈电池电压、最高充电电压、当前电量、电池温度,以及期望的充电电流等信息。

充电桩收到并确认后,回应自身可提供的最大电流与电压,表示准备就绪。

绝缘检测与充电准备: 双方信息核对无误后,会进行充电前的安全检查。

充电桩执行绝缘检测,确保无漏电风险;车辆BMS再次确认电池状态安全。

一切就绪,方可进行下一步。

闭合继电器: 车辆与充电桩同步“开启阀门”,高压电流正式导向电池组。

实时监控与调整: 充电全程,车辆BMS扮演着“智能中枢”的角色。

它以毫秒级频率持续向充电桩发送数据报文,实时报告电池状态,并指令充电桩调整输出功率。

充电桩则严格依令行事。

充电结束: 电池充满或车主主动终止时,BMS发出“充电完成”或“停止充电”指令。

双方断开高压继电器,通信终止,充电枪随即解锁。

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有驾

不难看出,整个充电过程,车辆BMS与充电桩之间需进行毫秒级的持续信息交换。

这种“沟通顺畅”是确保充电顺利进行的关键。

然而,挑战恰恰在于,中国庞大的充电网络由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上千家运营商构成。

尽管国标(GB/T)统一了报文“对话”格式,形同“普通话”,但各家企业在具体执行时,难免带有“地方口音”或“方言”,比如在“对话”的“超时设置”上,就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那些在兼容性方面表现出色的车企,如问界、小鹏和比亚迪,无一例外地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地推式”实地测试,让自家BMS学会了识别并适应中国几乎所有充电桩的“方言”,从而确保了“随处可充”的便利性。

那么,与众06此次遭遇的“补能障碍”,是否也与这种“听不懂方言”的软件缺陷有关呢?

与众售后与销售人员提出的“特定品牌充电”与“快速插枪法”,其实已透露出问题的端倪。

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有驾

笔者深入分析,与众06的“充电难”问题,其核心症结很可能是软件层面的“时序错误”。

《蓝鲸新闻》报道中,一张车主提供的截图显示充电失败的原因为:“等待接收车端BRM报文超时”。

这几乎揭示了谜底。

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有驾

实际上,充电桩在连接充电枪后,通常会是一个“急性子”,在极短时间内便发出报文询问车辆信息。

根据现行国标GB/T 27930-2023的规定,在充电握手与参数配置阶段,若部分报文发出后0.25秒内未收到正确响应,即判定为应答超时。

然而,鉴于中国充电桩运营商的“口音”差异,许多桩端为提高效率,会将个别报文的超时设置缩短至0.1秒或0.2秒。

若与众06的软件设计仍恪守国标最大0.25秒的报文发送时限,便成为了“慢性子”车辆。

一旦关键报文未能在桩端设定的更短超时内发出,充电桩便会提前报错停机。

而此时,车辆自身可能仍处于“等待”状态。

结果便是,双方指示灯同时变红,彼此“沟通”中断,充电自然无法进行。

这宛如一场对话,一方语速过快,另一方响应迟缓,最终导致交流失败。

再看“快速插枪”这一“秘诀”,它指向了与众06“时序错误”的另一关键表现:其系统对“时机”的判断异常严苛,仿佛未给物理操作预留任何合理的“时间裕度”。

在精心设计的充电系统中,插枪速度的快慢本不应构成障碍。

因为物理插头在完全接触前,金属触点必然存在一个极其短暂的“抖动期”,信号可能在这期间快速波动。

正常的软件会内置“去抖动”逻辑,刻意延迟几十至一百毫秒,待信号彻底稳定后,才启动下一步的握手流程。

这好比两人握手,需待手掌完全贴合、紧握,方能开始真正的交流。

与众06的软件逻辑,却很可能如同一个“抢跑者”。

它省略了必要的“等待”环节,在物理信号尚未完全稳定时便进行采样,并迅速判定为“无效连接”,随即锁定程序。

因此,当车主从容不迫地插枪时,物理“抖动期”的持续时间,便可能超越软件bug的反应速度,导致检测程序抢在充电枪完全就位前报错。

而“最快的速度”插枪,实质上是人为地将“抖动期”压缩至最短。

若车主手速足够迅捷,能在“抢跑”的软件bug启动检测之前,使插头达到“物理稳定”状态,便能“蒙骗”过系统,成功开启充电。

这正是“时序错误”的典型症候:系统在不恰当的时间点,做出了错误或过于敏感的判断。

车主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敏捷操作”,弥补工程师在软件代码中本应写入的“容错”机制。

与众官方客服承诺可通过OTA软件升级解决“充电难”问题,这从侧面有力证实了问题并非出在充电桩或车辆硬件,而是纯粹的软件缺陷。

由此可见,大众安徽的软件团队在产品推向市场前,对中国庞大且复杂的第三方充电网络,显然缺乏足够深入的理解与测试。

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有驾

这场充电风波,揭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当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迈入“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技术、以及“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公里”的激烈技术竞赛。

与众06,这款本欲通过入门定位打开销售局面的车型,却因最基础的充电兼容性问题,在通往市场的“高速入口”便已折戟沉沙。

倘若这般低级错误发生在中国本土的新能源车企,笔者敢断言,用户反馈抵达当日,研发团队的工程师便会奔赴现场实测,一周内拿出解决方案,次周便能通过OTA推送至全国用户车辆。

这种迅捷的市场响应与问题解决能力,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追根溯源,与众06的“充电难”,表面是软件层面的“水土不服”,其深层折射的,是传统合资车企,特别是那些被严苛的“全球标准”所束缚的巨头,在向“软件定义汽车”的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其研发流程、测试标准与市场反应速度,已然被本土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自今年4月上市以来,与众06(包括更名前的ID.与众)累计销量仅约4200辆,月销峰值亦未突破1100辆,长期徘徊于新能源市场的边缘。

与南北大众ID.系列年销26万辆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这对于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品牌而言,无疑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

这辆本该披荆斩棘、开辟新局的“金标大众”,却在最基本的补能环节露出破绽,或许也为销量低迷提供了一部分解释。

金标大众出洋相?与众06充电竟靠“指尖舞”传统巨头水土不服-有驾

时移世易,世事变迁。

这堂关于“敏捷”与“敬畏”的课程,如今已由国产新能源品牌执教,而曾经的汽车巨头,反倒成了课堂上的学生,亟待补足短板。

更高的技术含量、更优异的兼容性、更周到的配套服务,这些才是中国消费者真正期待与拥抱的未来。

依靠“手速”充电,绝非我们所向往的驾驭体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