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在巴西,真不是闹着玩的
说实话,前几年要是跟我说“中国新能源车能把巴西搅个天翻地覆”,我肯定觉得你吹牛。可现在这事儿,就活生生摆在眼前。家里表哥那会还吐槽,说“谁买得起啊?那么贵!”结果今年视频电话一开,他后面停着辆比亚迪海豚,还特意晃了两圈给我看:“你们国产的,现在我们这儿都流行了。”气不打一处来,我还以为他又开始显摆。
其实吧,这波中国新能源出海,尤其是在巴西,不光是风头正劲那么简单。你想啊,人家特朗普那边老鼓捣贸易战啥的,中国这些车企根本没往美国扎堆,一早就转身奔中东、东南亚、拉美去了。这不,18000公里外的巴西,如今成了最热闹的新战场。我一个做外贸的小伙伴还感慨:“以前客户全找日韩品牌,现在天天问比亚迪和长城。”感觉世界都变味儿了。
讲真,在圣保罗、巴西利亚这种大城市,比亚迪几乎随处可见。有网友Pakozdy直接爆料,“Uber司机都爱开比亚迪海豚”。而且别以为只有大城市才有,有时候乡下小镇也能碰上江淮或者奇瑞溜达过。上回刷短视频,一个哥们拍自家门口,说“每公里三五辆比亚迪,不夸张!”原话就这样——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走进什么国产汽车展览馆。
不过热闹归热闹,中国品牌在当地混得好,也各有各的路数。有朋友去年去坎皮纳斯旅游,被新开的经销店吸引进去看了一圈。他回来第一句话就是,“人家定位分明,比方说奇瑞还是主打内燃机和混动,并没有死磕纯电;江淮倒是一条道走到黑,全线电动车。”他笑称自己差点被销售员安利成功,可惜钱包不给力,只能拍拍屁股回国继续骑共享单车。“哪吒”这个名字他们那边也慢慢火起来,但更多还是靠经销商模式铺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哈弗H6混动版刚上市时,那阵仗跟国内抢iPhone似的。一位网友分享段子:公司来了推销员推荐哈弗和欧拉,他们几个同事搞起拍照比赛——谁先在高速路上抓到一辆哈弗发群里,就请大家喝咖啡。“结果现在每天都有照片发出来,都快审美疲劳啦。”
这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2018年人家政府就定下目标: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量30%。最近又推出“绿色Rota 2030”计划,还砸下190亿雷亚尔税收激励。不仅如此,中巴合作越来越紧密,上次G20峰会直接喊出再造黄金五十年。不过嘛,大国博弈从来没那么简单,本地工业基础薄弱,一味进口对本土企业发展压力山大。所以关税一点点涨,到2026年7月要干到35%。于是今年出口数据飙升372.4%,不少业内朋友调侃这是最后疯狂冲刺,“赶着关税窗口期薅羊毛”。
其实吧,对于很多普通人新能源汽车价格依然高不可攀。我表妹Lucia(化名)就在圣保罗,她直言:“漂亮是真漂亮,就是太贵啦!最低工资1518雷亚尔/月,可便宜车型也要11.5万雷……想买只能做梦。”她摊手苦笑,说身边喜欢的人多,但真正掏钱的不多。“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她抱怨道,“90%的人收入低于3500雷,每月房租水电完了剩不了多少。”
但凡遇到懂行的一分析,又是另一番景象。有个英国移民Pablo直言,比起同价位的大众Nivus,他更愿意选宋Pro,因为配置用料好太多。他原话特别损:“大众那个80%都是塑料壳子,我花这么多钱买个带轮子的特百惠?”哈哈哈哈,这梗我反复琢磨半天才反应过来。不过确实,在极致成本核算下,比亚迪已经很良心。但终究敌不过高昂关税与产业链配套不足。在国内补贴加持下一台只需八九万人民币,到那边立马翻倍,你让工薪阶层咋整?
还有充电桩问题也是硬伤。据ABVE研究,小城市基本没充电桩,大地方平均17台车抢1根桩!有人吐槽:等充满一次得等几个小时,还怎么出去浪?再加上大家换新二手市场需求旺盛,而纯电池寿命有限,用久怕赔钱,所以多数中国品牌主推混动款。而且因为乙醇燃油历史悠久,好几家公司宣布试水乙醇混合动力,迎合市场口味。这思路挺接地气,要不然纯靠插座续航,那些爱自驾游的大兄弟们估计早炸锅啦!
顺便跑题一下,上次邻居修理厂老板喝酒聊天,他突然感叹一句:“咱干汽修二十多年,从没想过哪天给南美来的客户修国产新能源!”后来真的有留学生开着从巴西淘来的二手长城SUV,让师傅帮忙检查刹车片。他一脸懵逼,对方憋足中文憋半天蹦出一句“这个质量不错,就是配件难找”。现场氛围贼尴尬,不过最后微信扫码付款,两个人还互相点赞朋友圈。这世界变化快啊!
扯远点,其实中企去海外建厂,还有各种劳工矛盾绕不开。当初比亚迪建厂时出了点风波,当地媒体传员工条件不好啥啥啥,有人表示以后避开这个牌子。当然官方马上回应否认,还欢迎记者采访查证。但事情还是让不少消费者犹豫了一阵。我觉得这种文化差异挺麻烦,比如厕所离餐厅距离、床板软硬度这些细节,在咱看来无所谓,人家却当回事。一位业内人士廖孟诚总结得精辟:劳动法不能只靠机器翻译,要入乡随俗,否则罚款分分钟让你怀疑人生。
财务管理、环保标准还有政商关系,也是绕不过去的大坑。我舅舅之前做出口单证,经常提醒那些准备去海外创业的小年轻,多花钱请律师会计师别嫌肉疼,不然被罚一次够吃一年泡面。而且像劳工事件之后,还有金匠集团员工跳出来甩锅,说是当地人在搞鬼,为争工作机会使绊子。这种真假难辨,但确实暴露产业融合中的隐忧。本土就业焦虑+外资冲击,是永恒主题曲呀!
聊到底,中国企业如果只是赚快钱,把这里当提款机迟早吃亏。如果真心融入社区创造就业,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那才可能长期扎根。不少专家建议,把自己定位成产业协同者而非竞争掠夺者,这样才能平衡各方利益。例如未来几年内,仅比亚迪一家承诺创造2万个岗位;长城也是一路猛投,本地经济受益明显。有咨询公司创始人Alexandre坦言,现在更需要合作伙伴,而不是踩脖子的霸权国家。(他说的话原汁原味听起来特别有画面感。)
不得不说,对中企拿下巴西不仅仅为了卖几万辆新车,更重要的是打开整个南美市场通道。从智利到哥伦比亚游荡,都能看到国产新能源汽车招摇过市……想到这里忽然脑补一个画面,以后某一天环游世界,全程不用担心配件维修语言障碍,因为街头巷尾全是熟悉LOGO和服务站——这体验应该很魔幻吧?
碎碎念讲完,总结一句:中国新能源军团鏖战拉美绝非偶然,每一步棋背后都是技术创新+策略调整+文化适应力三管齐下。不知道屏幕前有没有亲戚朋友正在国外奋斗?有没有见识过当地小伙伴第一次坐进咱们自家的新能源汽车是什么反应?评论区聊聊呗——最好带段糗事或神评,看谁故事更离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