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访谈节目中,小鹏汽车掌门人何小鹏首次详细回应了长期困扰企业的"改名风波"。这位互联网出身的创业者坦言,从公司创立至今,关于"小鹏汽车"这个名称的争议就从未间断。
时间回到2014年,当时何小鹏联合多位互联网大佬共同创立了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最初的设想是取名为"橙子汽车",这个充满活力的名字既符合互联网企业的调性,又能传递环保理念。但在商标注册时发现,"橙子汽车"已被他人捷足先登。
在备选方案中,"小鹏"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反而顺利通过了注册。何小鹏回忆道:"当时考虑我在互联网圈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加上创始团队的支持,最终决定使用个人名字作为品牌。"这个决定在传统商业视角下显得颇为大胆。
中国汽车市场有个有趣现象:外资品牌喜欢用创始人名字(如奔驰、福特),但本土品牌却很少这样做。何小鹏透露,过去七八年间,不断有人建议改名,甚至信誓旦旦地表示"改名就能让销量翻倍"。这些声音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尤为强烈。
2022年小鹏G9上市遇挫后,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架构调整。彼时关于改名的讨论再次甚嚣尘上,但何小鹏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品牌命名的问题,更关乎文化自信和商业逻辑的深层思考。
谈到当前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何小鹏给出了清醒的判断。他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残酷的淘汰赛阶段,这个过程至少还要持续五年。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车企可能不超过五家,这个预测比行业普遍预期更为严峻。
当话题转向特斯拉时,何小鹏表现出客观的态度。他承认特斯拉仍是行业标杆,但也指出这家巨头正面临新的挑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没有企业能永远保持领先,市场格局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
何小鹏与马斯克的"恩怨"曾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对此他坦言,早期确实存在一些公开的争论,但现在双方保持着相互尊重的关系。他把这种转变归结为行业认知的深化和信息差的消除。
从市场表现来看,小鹏汽车近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达到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3%,创下历史新高。这样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外界的质疑。
就产品本身而言,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搭载的X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表现稳定,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场景下能有效减轻驾驶疲劳。
车内空间设计兼顾了实用性和舒适性,后排腿部空间优于同级多数竞品。不过也有用户反映,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电池续航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减,这是需要持续优化的地方。
售后服务网络覆盖主要城市,但在三四线城市的服务网点密度仍有提升空间。维修保养成本处于行业中游水平,零配件供应相对及时。
从价格定位来看,小鹏汽车瞄准的是中高端市场,与特斯拉Model 3/Y形成直接竞争。相比后者,小鹏在本地化服务和价格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品牌溢价上还存在差距。
充电配套方面,小鹏自建的超级充电站主要分布在核心商圈和交通枢纽,充电速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不过与特斯拉庞大的充电网络相比,覆盖广度还需要继续扩展。
智能座舱体验是小鹏的另一大卖点,语音控制系统识别准确率高,支持连续对话和方言识别。但在系统流畅度和应用生态丰富度上,与顶尖水平仍有追赶空间。
安全性能方面,小鹏车型在国内外碰撞测试中均获得优异成绩。主动安全系统反应灵敏,能够有效识别行人和其他车辆,降低事故风险。
对于潜在消费者来说,选择小鹏汽车意味着获得了一套成熟的电动出行解决方案。虽然品牌知名度不及传统豪华车企,但在产品力和智能化体验上已经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正在从续航里程转向智能化水平。在这方面,小鹏汽车展现出了较强的技术积累,这将成为其参与下一阶段竞争的重要筹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