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门打不开?官媒怒批:别拿安全当儿戏!
成都街头那辆烧成空架的小米SU7,车门把手位置至今留着救援人员用石头砸出的白印。
半年内第二起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致命事故,等来的不是技术说明,而是一纸“坚决抵制黑公关”的声明。当公众质疑生命安全时,企业把话筒转向了商业阴谋。这波操作直接把官媒整不会了——《浙江日报》10月19日发文直指:“公众的安全关切,不能被污名化为‘黑公关’。”
要我说,这套转移视线的话术简直在侮辱消费者智商。
隐藏式门把手从设计美学沦为致命缺陷,早有预警。工信部2025年9月24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白纸黑字写着“拟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为什么?就因为紧急情况下机械开门是最后防线。而小米SU7偏偏选择了无机械外开门方案,断电后只能靠内侧那个小得可怜的备用把手。
救援现场视频里,消防员用拳头砸、用石头撬,车门纹丝不动。这不是科技,这是给生命上了把电子锁。
更讽刺的是,就在舆论发酵的10月20日,央视新闻给所有车企划下红线:必须“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这话说得客气,但分量够重——肯定创新贡献不等于纵容安全瑕疵。
看看事故车主群里的聊天记录就知道,现在每个等红灯的小米车主,眼角余光都在扫车门把手。信任崩塌只需要一次失败的救援,重建却需要整个体系推倒重来。
那些忙着删帖控评的公关团队可能忘了,2025年的消费者早就不吃“堵嘴”这套了。当经济观察报直接点出“模式之祸、理念之祸、生态之祸”时,这场争论早已超越单个产品缺陷,直指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到底把用户生命放在利润报表的哪个位置?
现在最魔幻的场景是什么?是事故调查报告还没出炉,但工信部的禁令征求意见稿已经摆在桌上;是车主还在为亲人痛哭,而营销团队在研究怎么把“不安全”包装成“被黑”。
记住那个用石头砸门的救援画面吧。当科技成为生命的障碍,再炫酷的设计都是失败的。今晚回家停车时,不妨试试用手摸索车门把手——能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安全感,比什么智能解锁都来得实在。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