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聚链 智驶未来——2025国民车展勾勒汽车产业新生态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9月17日。这里没有炫目的概念车。没有喧嚣的发布会。但每一寸展台都跳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脉搏。2025国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展览会悄然启幕。150余家企业。12500平方米展区。这里展示的不是整车。是让汽车奔跑的“心脏”与“大脑”。是产业链的韧性突围。
供应链的“隐形冠军”们浮出水面。上海剑平的动平衡机。二十余年技术沉淀。精度达到“丝”级。设备十年无故障仍能升级适配。这是中国制造的耐久性宣言。恒铭钢管的高强度钢材。薄如蝉翼却坚不可摧。为车身减重的同时守护电池安全。它们随吉利车型远渡哥伦比亚。悄然完成“间接出海”。鑫瑞包装的分级防护方案。从精密仪器的“金钟罩”到常规部件的经济型包装。直面海运45度倾斜考验。他们让供应链“最后一公里”稳如磐石。
京津冀正在共造一辆车。这不是比喻。是现实。京清汽车产业园的展台前。地图上清晰标注着产业协同路径:北京研发大脑。天津制造脊梁。河北配套网络。车灯来自天津。蓄电池来自河北。玻璃升降器来自北京……三地车牌在此交汇。两小时交通圈内聚集着奔驰、丰田、小米等整车巨头。园区总经理张东方直言:“小米年产能亟待从50万向100万突破。供应链安全半径正将我们划入核心圈”。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2024年汽车产量已达28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67.6万辆。同比增长154%——这是协同发展的加速度。
数字背后是产业的质变。2025年1-8月。天津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零部件占比高达60%。远超整车份额。这颠覆了传统认知。说明产业链根基正在深化。而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场景端。荣程新能的氢能重卡模型前始终人头攒动。百公里耗氢8千克。续航700公里。860辆氢能重卡已穿梭于京津冀钢铁走廊与港口之间。累计碳减排超4.6万吨。天津港至马驹桥的自动驾驶货运线。更成为国内首个跨省市干线物流商业化试点——智慧物流不再只是演示动画。
“走进天津”对接会现场火花四溅。小米集团释放采购需求的声音刚落。德科智控副总经理郑星美已带着智能转向系统迎向理想汽车。“我们20年只做转向电控。商用车市场已成熟。但乘用车L3、L4级智能转向仍是蓝海”。另一边。江西蔚乐科技与京清园区当场达成意向。投资一亿设立研发基地。“落子武清。零配件供给成本直降。借助天津港。欧美市场触手可及”。整零企业当天达成20余项合作意向。这不是简单买卖。是技术生态的耦合。
未来已来。但路径清晰。天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即将全域开放。中汽中心17.89亿元的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在东丽开建。将为产业装上“智慧大脑”。而《天津市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条例》年底出台。更将为创新系上安全带。
这不仅是展会。是产业变革的显微镜与望远镜。在这里。你能触摸到智能网联汽车的钢铁骨骼。感受到京津冀协同的血脉搏动。供应链从未如此性感。它关乎技术。更关乎未来出行生态的重新定义。天津正以“链”为笔。绘制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