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上,全球那家公司靠品牌和全球化拿下近2995亿元,看起来像王者的体面账单,国内一家科技企业凭产品定价拿下387亿元,说明什么,说明价格并非零和,有空间给品牌溢价;几家车企营收在300亿上下游走,另有一家242.5亿,虽比人少,但增速还在,别急着下结论。
把净利润摊到每辆车上,是这半年最戳人的一项,像是把外衣撕开看胸口——全球厂商净赚167亿元,平均每台赚2.32万元,稳得像银行流水;一家主打家庭化的厂商净利17.44亿,单车0.86万,显示效率在;另一个较小的玩家从亏到盈,净利0.3亿,平衡点来了,但幅度小得像试探性的手势。
有人问,亏损最大是谁,答案是某主打豪华/服务的新势力,半年亏117.45亿元,平均每车亏10.29万元,这数据像一把刀割向企业情绪,烧钱模式的后遗症,还在继续;另有两家分别亏8亿和11.4亿,亏得在收窄,动作看起来比表面稳健。
毛利率上,全球厂商估算约16.8%,某科技系估计高达25%,这个数字很暖心,说明供给链和高单价车型在发挥作用;另一家家庭化厂商20.3%,属于扎实型,几家中游在14—16%徘徊,而那家亏钱最多的毛利约9.1%,确实坐在改进的待办事项里。
现金层面,是那种你能不能熬到下一代产品的基本题:两家现金储备在2000亿上下,一家2359亿,一家2635亿,看上去像是两座金库,能抢人才、能投产线,还能熬市场冷暖;中等玩家有数百亿到上千亿不等,最弱的一家也有272亿,但这钱要撑研发、补贴、渠道和服务,消耗速度不慢。
读这些数字,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我把它们摊出来:第一,交付并不等于卖出并锁定利润,库存、渠道折让和补贴都在吞噬边际;第二,毛利率估算带着误差,厂商口径不一,轻易用单一数值下判断会误导;第三,现金是弹药,但不是万能,投错项目,钱也会烧成空。
接着看场景式矛盾——用户端在变,消费趋于理性和分层,90后、00后偏好不同,家庭用户偏好续航和空间,圈层消费正在把原本统一的市场切片;供给端也在调整,零部件涨价、芯片周期性波动、物流和产能爬坡,这些都在短期内放大胜负手的波动。
我问一位供应链负责人:“现在最难的是什么?”他叹气说,“不是料短,而是预测——一个月之内订单能涨三成也能跌一半,备料成了赌博。”这句半调侃半真话,比任何数据都诚恳,说明企业运营的摩擦在增加,边际成本管理变成压在肩上的课题。
把目光放回企业策略,三类路径正在展开:第一类靠规模化和全球市场压成本,赢利靠体量溢价;第二类靠品牌和高端化,赚单车差价,靠母公司现金保驾;第三类靠微利扩张,拼交付拿市场份额,把亏损转化为未来定价权,风险和回报都很高。
有趣的是,部分新玩家在短期内选择低价冲量,像是在打快闪战术,但长期来看,补贴、渠道折扣和售后成本会吞掉纸面成绩;另有玩家把重心放在用户体验和服务上,输出不是简单卖车,是卖“关系”,这种玩法见效可能慢,但粘性更强。
说到技术路线分歧,这里出现看不见的拉锯:有人押电池、有人押软件、有人押生态,资金和人才都在这三条线上流动,结果是行业内人才和零件的争夺更像局部战争,短期内会加剧成本波动,而长期或决定平台层级。
现场记录里有个细节,某交付现场的小姐姐对车主说,“你的车要等三个月,空调件断了”,车主笑着挥手,“先别急,能等,听说下次OTA还会有新功能”,这类碎片化互动说明消费者对产品的容忍度在变,一部分因为品牌认同,一部分因为市场选择有限。
谈竞争态势,全球巨头的规模优势像护城河,但不是高墙,那些精于成本和定价的本土玩家在逼近,尤其是有科技公司背景的玩家,他们带来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渠道创新,这是传统车企学不来的节奏。
有人会问,蔚来式的服务豪赌还能继续吗?我回答是有条件的,条件是控制住变数:维修成本、零部件库存、融资成本,任何一环失控都会把豪赌变成烧钱的深坑;另一边,科技系若能把母公司资金优势转化为产品持续力和渠道把控,那不是一时的冲量,而可能是长期的市场改造能力。
这场赛跑既是数字的游戏,也是心理战,投资人、用户、供应链、经销商,多方在博弈,某些企业在台上唱主角,台下却在拼命把票房数据做漂亮——这一切不只是业绩表演,更是未来战略的筹谋。
换个角度看“平均每车盈亏”,这是个冷指标,也是最直观的压力,2.32万元的盈利看着舒服,但背后靠的是全球化、成本分摊和软件服务加持;-10.29万的亏损看着惊心,但那也是在买用户、买口碑、买未来的可能,问题是时间窗口和耐心资本够不够。
要留个口子,事情不会就此定格,2025年下半年将检验两件事:一是补贴退坡、费用倒逼下的边际改善能力,二是产品和服务是否能把现在的交付转化为长期用户价值;如果答卷好,行业洗牌会再一次重塑格局,若答卷差,烧钱玩家会被迫变形或者退出。
一句话——这场角逐不是单靠单月数据能判输赢,既有财务的冷硬算术,也有市场情绪和执行的热度,2025年下半场,很可能是分水岭,但别忘了,车市的故事总爱在不经意间翻车与反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