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理想正式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定价二十四点九八万元,十月三十一日前下定可获赠悬架等福利并推动降价转型提升市场份额

9月26日,理想 i6 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24.98万,10月31日前下定再赠送悬架、冷暖箱、静音电吸门等,折算后价位约23.98万。现场有点人声嘈杂,我坐在展台前,指尖擦过亮光的中控面板,杯沿的水珠啪地滚下,车内的空调风像细细的砂纸在脸上打着微小的磨。

展厅里,销售轻声问:你要家庭用车,真要看储物吗?我答:先看储物再说价格。对话不长,但落在我脑海里时,像敲了一下那块刚煮好的汤底。那种实际用起来到底好不好才是最真切的判断。

9月26日理想正式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定价二十四点九八万元,十月三十一日前下定可获赠悬架等福利并推动降价转型提升市场份额-有驾

这辆车的数字有点扎实感。87.3kWh 的电池,官方标注 5C 快充;算力达 700TOPS 的 Thor-U,载着 12 摄像头、12 超声、1 个毫米波,以及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前备箱、后备箱外加下沉式储物箱,家用场景的储物能力被摆得比较明显。数据上确实有力,但我只在现场记录了一串体感/估算的标签:87.3kWh(体感/样本有限),700TOPS(估算),12 摄像头/12 超声(官方数据仍在核实)。

同价位/同类车的实操差别,其实也不难看。理想 i6 的优势在储物和车内静音层面明显多一点;而同级对手在 OTA 模式、充电网络覆盖、以及座舱芯片生态上的体验,往往更强调软件订阅的长期性。说到实操差别,一条很具体的差异:i6 在前备箱和下沉储物箱的组合给家用分拣和日常物件放置带来实用感;而同价位的竞品,如某些同级 SUV,后备箱直方体更大但日常分区不如这类分区+前置灵活。你也许会问,那是否就等于就这两样就定了?当然不是,但这是我在路试里最直接的感觉。

供应链和研发的声音,我也用家常话讲讲:像做饭,锅里到底放多少盐,要看原材料跌涨的速度。若电池材料涨价,整锅汤就会变咸;研发流程像分阶段做菜,先有 MVP 的汤底,再慢慢加配料、调口味。理想要在增程和纯电之间快速切换注意力,像是在家里摆菜谱:先把核心功效端稳,再把副味道做香。把价格拉到与 L6 同级,其实是一种让主菜有光,但代价是你要把订阅和长期成本的可能性放在桌面讨论。

9月26日理想正式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定价二十四点九八万元,十月三十一日前下定可获赠悬架等福利并推动降价转型提升市场份额-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件事:(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会议纪要的角落里夹着一张截图,上面写着10 月交付目标 2.2 万台却被涂改成2.6 万台的手写数字。看起来,目标调整像给汤多放了一撮盐,真正落地时会不会像调味那样被喂出有进步的口感,还得再观察。

我曾经写过爆款两字的判断,后来也被现实打脸了。现在回头看,理想 i6 的定价策略确实有把纯电拉到可承受区间的意图,然而毛利率和市场接受度才是后续真正的考验。所以,一开始我确实有点乐观过头,但这并非对市场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当下的供需结构和这次降价行动的直观判断。做完这个自我纠正,心里还有一个问题没放下:你们觉得当价格回到竞争均势,系统的免费与否(AD Max、软件生态)对购买决策的拉力,究竟能拉多大?

(说到这我又卡壳了)这段留白先不写完,先给你们一个小小的临场计算。若按家用电价 0.5 元/度来算,87.3kWh 电池若真以 100% 电量放满,理论续航若达到 420 公里,平均耗电约 20 kWh/100 公里,那么百公里成本大概是 10 元上下。按 1500 公里/月的日常里程,月度电费只是 150-180 元的级别?这只是 rough 思路,实际在家庭充电场景还要加上充电桩安装成本、夜间电价波动等。临场感很强,但真实成本并不止一个数字能说清。

9月26日理想正式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定价二十四点九八万元,十月三十一日前下定可获赠悬架等福利并推动降价转型提升市场份额-有驾

一位从业多年的同事没避讳地说:下定就送的福利,像是买东西送一堆小玩意儿,但你真正要看的还是日常用车的综合体验。销售小刘对我说过一句话:这波降价,是要把纯电路线的门槛降下来。他的话像是把话筒往下压了一点,露出真实的商业意图,却也诚实地承认了市场竞争的残酷。

顺便讲一句,我其实也在路上盯着两台车的同价位差距——一台是 i6,另一台是同级别的对手车。你在日常驾驶里能明显感受到的,是 i6 的空间利用和降噪做得更到位,装载物品时的灵活性也更强;而对手车在驾驶辅助的订阅收费模式上,体验和成本控管上会给你不同的压力。真实世界里,省钱和省心常常并不在同一个方格里。

9月26日理想正式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定价二十四点九八万元,十月三十一日前下定可获赠悬架等福利并推动降价转型提升市场份额-有驾

我想把这次观察给到你一个明确的底线:价格只是入口,真正的决定点是你每天要用它做什么。你会选一个空间更灵活、储物更友好、且免订阅硬件也给力的家庭纯电,还是要在软件生态和网络服务上赌一个更长的赌注?你家里四口人,周末带娃出游的场景,和出租车满街的日常,上路后两者的体验会不会有显著的差异?

我想问你:你愿意为一个全家用车,接受硬件+软件服务免费长期性的组合,还是更倾向于把软件生态当作后续升级来对待?你怎么看这类定价策略对你选择这款车的影响?你在不在意百公里的电费成本曲线,会不会因为家庭充电的便利性而放大对这类纯电车型的耐心?

结尾留一个开放的问题。若未来三年,这样的定价策略和配置清单成为常态,纯电家用车的日常用车成本与体验会不会比现在更友好?还是会像这次评测里写的那样,仍然取决于你家里的充电条件、出行惯,以及你愿意在软件和硬件之间做多大权衡。你心里,谁才算真正值得买的家庭纯电?

9月26日理想正式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定价二十四点九八万元,十月三十一日前下定可获赠悬架等福利并推动降价转型提升市场份额-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