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林肯把冒险家干到18.88万起这个事儿,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不是降价,这是直接往奔驰宝马的ICU里推病床,还顺手拔了隔壁的氧气管。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林肯这波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走的时候还把桌布给顺走了。
整个豪华车市场,瞬间就弥漫开了一股“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悲壮气息。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林肯选了把大家都往盒里装。
我们得先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买BBA,尤其是在20多万这个价位买GLB和X1的人,到底在买什么?
买空间?买配置?买舒适?
诶,你别逗了。
买这些的人,本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宗教活动,他们在买一个logo,一个社交图腾,一个能让他们在家庭聚会上昂首挺胸的“金钟罩铁布衫”。
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三个字母,BENZ。
这三个字母自带一种玄学光环,仿佛贴上它,车子就能自动过滤掉丈母娘的白眼和同事的阴阳怪气。
你跟一个GLB车主说,你这第三排坐垫短得像个小板凳,长途坐进去约等于上了一套“老虎凳”酷刑。
他会怎么回答?
他会用一种看凡人的眼神看着你,淡淡地说,你不懂,这是奔驰,是信仰。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讲白了,GLB这车本身就是个压缩毛巾,核心价值全在那个标上,是那个标遇水膨胀,撑起了车主的精神世界。至于车本身好不好用,重要吗?不重要。信仰,是不需要逻辑的。
宝马X1也是一个道理。你跟车主说这车后排空间看着唬人,实际体验就像三个人挤在KTV的折叠凳上,后备箱连个大点的婴儿车都得用几何学知识侧着放。
他会告诉你,这是宝马,是操控,是驾驶乐趣。
你看,又是玄学。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后备箱小是为了更好的配重,空间挤是为了更强的车身刚性。所有反人类的设计,都能被“品牌信仰”这四个字给强行合理化。
所以,林肯之前跟他们玩什么“美式豪华”,讲什么“细节体验”,根本就是鸡同鸭讲。
你跟信徒聊科学,信徒只会觉得你在亵渎神明。
但现在,林肯开窍了,或者说,是疯了。
它发现讲道理没用,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讲道理。
最好的营销不是把蛋糕做大,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18.88万,这个价格是什么概念?
这是一个“反玄学”的物理学武器。
它直接击穿了BBA用品牌光环构建的次元壁,把所有人都拉回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上:同样的钱,我为什么要去买一个“精神图腾”,而不是一台真正的车?
我们来构建一个场景。
一个中年男人,我,对,就是我这样的中年男人,周末要带老婆孩子,还得捎上丈母娘,全家出游。
堵车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什么诗和远方,就是我这个老腰能不能挺住,后背的汗啥时候能干。
这时候,冒险家前排的座椅通风功能,就不是一个配置了,它是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是沙漠里的绿洲。凉风从真皮的毛孔里缓缓渗出,那种感觉,比年轻十岁还爽。
而隔壁车道的GLB车主,可能正襟危坐,后背湿得能养鱼,但他心里默念:我是奔驰车主,我内心平静,我心静自然凉。
你看,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终极对决。
再看后排。
冒险家1米88的同级最宽车身,是什么?是移动的会客厅,是家庭矛盾的缓冲带。
后排坐仨成年人,中间再夹个娃,大家都能保持社交距离。后排座椅还能前后滑150mm,靠背还能调12度。
这意味着什么?
往前挪,后备箱能塞下露营的全套锅碗瓢盆和折叠桌椅;往后调,丈母娘能直接一个“葛优瘫”进入半睡眠模式,完美避免了“你这车怎么开的”这种直击灵魂的拷问。
妈的,这才是人坐的后排!
而在GLB的第三排,你丈母娘可能已经开始思考人生三问了: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会以一个“道诡异仙”里扭曲的姿势被卡在这里?
一趟旅途下来,她可能悟了,直接原地飞升了。
这种用户体验,你说它豪华,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修行。
BBA的逻辑是,我给你一个基础款,像个毛坯房,然后所有你想要的东西,通风、舒适进入、好音响,都变成了选装包,变成了需要你不断“氪金”才能解锁的DLC。
这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但也充满了算计。
林肯这波操作,属于是心态爆了,直接掀桌子。
“不装了,摊牌了,我全都要。”
它把座椅通风、五层隔音玻璃、ANC主动降噪这些在BBA那里需要加钱甚至改装的东西,直接变成了标配。
它在用一种近乎耍流氓的方式告诉你: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品牌故事了,咱们就聊点实在的,聊聊你的屁股和耳朵到底爽不爽。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当一个壮汉开始跟你拼刺刀的时候,你跟他讲剑法的高雅,是没有意义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奔驰比做压缩毛巾可能有点离谱,但你仔细想想,那味儿是不是就对了?
它卖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种“我可以变成豪华车”的可能性。
而林肯冒险家这台1米88宽的铁皮沙发,卖的就是产品本身。
它不跟你聊虚的,它给你空间,给你通风,给你安静。它把所有力气都花在了“关上车门之后,这个世界就与你无关”这件事上。
这种产品思维,在过去,是“老实人”思维,是注定要被“渣男”吊打的。
但当老实人掏出一把价格的AK47,对着渣男的脸疯狂扫射的时候,世界就变了。
所以,林肯这波18.88万,不是营销,是一场战争宣言。
它用自爆式的打法,告诉整个市场,所谓的豪华品牌鄙视链,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就是个笑话。
它在赌,赌大家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教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腰和屁股,胜过关心别人的眼光。
讲真,这种觉醒是痛苦的,但也是必然的。
当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骂骂咧咧地看完林肯的广告,分析完所有的利弊,然后一扭头,还是去买了GLB。
为什么?
不为什么,因为它是奔驰。
这就是玄学,你不得不服。而林肯,可能就是那个负责把神像拉下神坛,最后自己也粉身碎骨的勇士。
这事儿,想想还挺赛博朋克的。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