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销量暴涨,厂家跟风下注,低端市场难盈利

增程车,怎么看都是一桩荒唐的生意。按理说,这玩意儿集油车和电车的所有麻烦于一身:电池小、结构杂、油耗高、高速还容易趴窝。王师傅在修车厂混了几十年,每次提起增程车都是一脸无语:“发动机坏了就直接趴道上,高速油耗更吓人,家里没点维修常识根本不敢碰。”照理说,这车应该没人买才对。

可现实比段子还精彩。2024年一开年,增程车销量就像充了激素,暴涨167%,远超纯电车那点可怜的39%增幅,市场份额眼看从3.6%一路蹿升到9.1%,指不定今年真要奔着两位数去了。消费者嘴上都在调侃“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掏钱买车时依然很诚实。问界M7、理想L6连夜脱销,轩逸增程版更成了网约车新宠。一句话——纯电没电趴在路上叫苦不迭,增程还能加油续命,谁还嫌多带个油箱碍事?

增程车销量暴涨,厂家跟风下注,低端市场难盈利-有驾

别说用户精明,车企才是真正的算盘大师。“纯电动”这条路子,好事都让早期玩家捞走了,剩下的全是硬骨头。冬天开着空调,续航直接腰斩;节假日跑高速,服务区排十公里队充电。广告说“绿色出行”,实际是“绿色等电”。而增程这种“城市用电、长途烧油”的模式,刚好填补了这个大坑。你看,不止小米、华为、大众、小鹏这些新贵大举下注,就连此前口出狂言骂过增程的“老江湖”,如今也都悄悄下水跟风。

政策呢,表面上似乎给了增程一记闷棍——比如北京干脆不给绿牌,上海也取消了免费牌照。但中国历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王国。拼补贴、拼地方政策、拼厂家促销,增程想存活下去总能找到口子。国家下调插混补贴只砍了区区四千八,跟纯电动1.26万的补偿力度比,简直温柔了不止一点点。再说技术门槛,增程车比插混还简单:不要什么高深的变速箱和动力分流,一台发动机当大号充电宝,外挂电池就能量产。小米、华为、零跑一帮“新同学”,轻飘飘就能进场跟高手掰腕子。正如销售说的,别讲复杂技术原理——能加油的电动车,试驾一圈照样下单。用户才不管你叫什么串并联,能跑能省事才是硬道理。

增程车销量暴涨,厂家跟风下注,低端市场难盈利-有驾

但一地鸡毛背后,危机也在暗中酝酿。首先是“高处不胜寒”,20-30万+的中高端市场已杀成红海,各路神仙排队卷配置玩花样。可到了15万以下的入门级别,增程怎么看怎么不划算。北汽张艳青明说:“A级车加增程,算完账就亏。”成本压不下来,都想省点原材料——于是开始把四缸换成两缸,大量减少传统工艺。专家们的话又来了:这缩水发动机,高速一开空调,怕是温饱都撑不住。用户以为捡了大便宜,实则买了个定时炸弹。

说到底,增程车本就不是终极方案,它只是纯电痛点下的一个临时缝补。一面市场狂飙,一面隐患横生,这样的繁荣有点像夜店里的狂欢,灯一亮,谁还愿意买单?假如未来五年,固态电池或高速充电技术实现突破、充电如同加油一样简单方便——这些现在如日中天、背着油箱的电动车,怕不是转眼就要堆进废铁厂,被历史无情抛下。

增程车销量暴涨,厂家跟风下注,低端市场难盈利-有驾

但人性如此,谁能抵挡得住“没有续航焦虑”的诱惑?在技术被嘲笑、产品被争议、政策朝令夕改的缝隙里,增程车却偏偏成了最大赢家。它不完美,却比一个行走的“理想国”诚实。最后,到底是市场惯着它作妖,还是我们集体默认继续将就?答案暂时没那么重要——所有人其实心里都明白,这场狂欢,终归不会太长久。

增程车销量暴涨,厂家跟风下注,低端市场难盈利-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