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华为和五菱突然宣布联合造车,第一款车就是宝骏华境S。这消息出来之后,汽车圈立马炸锅了。为啥谁都没想到华为会跟五菱搭伙?大家以前都觉得华为只能跟高端品牌玩,现在直接下场搞大众市场,这操作挺出乎意料。
先说说这个车,啥是智能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贵,开得帅,技术拉满。但是智能车如果和售价便宜挂钩,大家就会开始怀疑,便宜的智能车是不是割韭菜,或者妥协了哪些地方?宝骏华境S偏不走寻常路,六座大SUV,还说要卖十五万。
你说十五万买个带“华为智驾”的大SUV,值不值?同样的智能驾驶在别的品牌,二十万都不一定买得到,这下优势就出来了。技术落地太快,市场马上就被搅得天翻地覆。用不着多花钱,直接让更多普通人用上本来只有高端才有的智能科技,这事儿搁谁谁不心动?
画风一变,别忘了五菱自己的定位。它一直是“人民的车”,强调谁都买得起,没人说它技术有多牛,但实用、耐用每次都刷屏。那现在加了华为的智能系统,到底能不能翻身“高端”?技术牛归技术牛,口碑始终得靠用户。你告诉我:“这个车又能自动驾驶、又能自动泊车、上高速跟车再也不用盯着眼睛看道。”但如果用户发现体验还没想的那么好,或者有各种小毛病,那华为这块金字招牌也护不住。
其实,双方联手说明一件事:市场变了。原本追求极致性价比的五菱,突然拉来科技公司,宣称要做“人人用得上的智能车”。你真正思考一下,这是不是说过去智能驾驶是有钱人的专属,现在技术成熟了,不再神秘高不可攀,大家都能用。“降维打击”,这词最近总被用,其实没那么神秘,就是以前别人用高科技圈钱圈品牌,现在一家亲民车企配上顶级技术,不想让消费者花冤枉钱。
可是又回到用户的纠结:当年你买宝骏,是为了省钱,现在让我掏十五万买你新车,心里头总归打鼓。贵了的大众品牌是不是还能打动消费者?品牌力和技术力就像跷跷板,五菱信任靠实用,华为信任靠创新,合起来不一定能立刻产生化学反应,这里面还是得靠实际体验。智能驾驶,说白了是一种“信任技术”,你得真正在路上开,体验了才知道到底值不值。
很多车企会不会慌?肯定慌!以后谁再用老一套忽悠消费者,不作出技术革新,不降价,再贵的品牌也有可能被“新组合”拍在沙滩上。华为加入的意义,不仅是扩大销量,更是逼着行业做升级换代。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分工越来越明确,科技卖技术,车企卖制造,一拍即合。如果这盘棋一打通,别说什么BBA,连造车新势力都得掂量掂量。
聊回这个车,到底有啥最吸引人?我觉得不仅仅是芯片、算力或者什么激光雷达,更重要是这车价格真实,功能直接落地,没搞那些花里胡哨概念,让智能驾驶彻底“飞入寻常百姓家”。谁不想试试在下班堵车的时候,点一下让车自己开,或者去商场停车场让车自己泊入车位?以前这些都是好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加价选装,现在十五万直接标配,那些犹豫半天要不要升级智能包的消费者,估计都要心动了。
不过,有一点得说,在中国买车,大家还是很看重牌子。你是宝骏的时候,人家会质疑你够不够档次,安全靠谱吗?你加了华为智能驾驶,是不是会让品牌形象一夜翻身?用口碑作突破,短期看不容易,但长期寻找差异化,这就是“实打实的农村包围城市”,本地市场一开,用户真的体验到好处,那品牌形象自然就来了。
你有没有发现,这波操作,实际是给整个行业打了个样。以后不是谁技术最牛谁收割,而是谁肯下沉谁最有机会。你敢让更多人用得上智能驾驶,更早用上智能车,消费者心里自然有数。大家不是不愿意花钱买车,而是不愿意多花钱、多交智商税,谁能给平民百姓让利,谁让科技不再收割高端,谁就是新的规则制定者。
其实,转型的五菱也很“心狠”。它知道凭原来那个低价市场,早晚会被淘汰,所以就干脆拉上华为一起升级,赌用户愿意为实用买单。如果这次华境S火了,别的品牌也得跟风搞联名、降价,各种“买得起的智能车”就真正到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宝骏能不能火,而是中国老百姓愿不愿意打破旧观念,敢不敢支持技术上的平民化。
未来一两年里面,肯定还会冒出各种各样价格实惠、智能技术下沉的车型。等到“智能驾驶”成为车的标配,大家再也不会因为操作复杂而被劝退,也不用憋一口气去看高端品牌怎么炫技。科技下沉到大众市场,谁都能享受到便利才是好事。假如这次华为和五菱这招真能成,就证明:技术也能走亲民路线,创新可以是平价的福利,不必靠品牌神话维系所谓“稀缺感”。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十五万真的可以买到华为智驾?是不是有哪步偷工减料?”这个问题迟早在实际体验里得到答案。做得足够好就是一场行业革命,做得不好只是噱头一场。现在车企如果还拿老品牌说事儿,不敢技术升级,迟早被淘汰。消费者也得变得聪明,不能再一味追高贵品牌,得看实际体验。“买得起的智能车”这趋势如果真来了,咱们大家都能从中获益,但最终标准,谁说了算?还是用车的人说了算。
这一波,我看是华为+五菱用技术打开了真正的大门。零距离的智能体验才是核心卖点,让所有人享受科技便利,而不是变成高高在上的概念。谁如果还舍不得放下门槛,只供高端用,那就沉溺在自嗨里慢慢老去。科技发展的动力,本来就是普及而不是封闭。至于现在买车,到底选传统的高价,还是选新晋“智能降维”?我觉得接下来看的就是用户用脚投票了。
最后问问大家,这年头,智能化到底该属于谁?你愿意为技术买单,还是愿意为品牌买单?是用经验判断,还是用实际体验改写想法?时代变了,选择也变了,谁能抓住先机,谁就是新一代的“汽车赢家”。而剩下那些犹豫不决的,就只能在风口上看别人起飞。接下来,真正属于“买得起的智能车”的时代,可能真的要到来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