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顺风车本应是城市出行的便捷选择,却因为短途订单的定价问题,逐渐演变成司机与乘客之间的"拉锯战"。
打开顺风车软件,四五公里左右的路程,独享13元,拼车10元
3块钱的差价让不少人疑惑:这样的区分到底有什么意义?更让人不解的是,10块钱的订单连油费都不够,为什么还要存在?
司机们对此怨声载道。跑一趟短途,扣除油费、平台抽成,到手可能只剩几块钱,甚至亏本。
有些司机直言:"这种单子放出来就是挑拨矛盾!"
于是,他们要么直接拒接,要么私下拼客,把独享变成"拼车",乘客花了独享的钱,却享受不到独享的服务。
而乘客同样苦不堪言——短途单基本没人接,还浪费时间等,对平台的打车效率也是哀声怨道。
平台似乎陷入了一种"既要又要"的困境。一方面,低价短途单能吸引更多用户,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司机收益被压缩,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更讽刺的是,独享和拼车的价格几乎重叠,乘客多花几块钱,却未必能换来真正的独享体验。于是,司机觉得被压榨,乘客觉得被欺骗,司乘矛盾不断升级。
一喂顺风车车主直言:"短途单干脆取消算了!"
可现实是,短途出行需求真实存在——上下班通勤、买菜接送孩子,都是刚需。
问题不在于短途单该不该存在,而在于平台如何平衡司机收益与乘客体验。如果价格机制不合理,司机不愿接单,乘客打不到车,最终只会让顺风车失去原本的意义。
或许,平台该重新思考短途订单的定价逻辑——是继续用低价吸引用户,却牺牲司机和乘客的体验?还是调整规则,让司机有合理收益,乘客能真正享受便捷?不应该让司机和乘客在低价与低效中互相折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