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汽车行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那么8月15日这一天,无疑成了比赛进度条陡然跳动的一刻——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官宣签订了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协议。此举并非只是一份合作协议那么简单,而是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大变化,甚至可能重塑行业权力的天平。
曾几何时,大众是中国马路上的“常青树”,而“学技术去德国”还是老一辈工程师口中的金科玉律。如今,故事翻转,被视为新势力的“小鹏”,通过自身技术硬实力,赢得了世界汽车巨头的青睐。双方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贴牌生产,更重要的是双向赋能——小鹏贡献电子电气架构的核心技术,并由大众实现规模化落地。这像极了一场交换身体的科幻剧,只不过这里交换的是技术与市场、创新与规模。
细看技术层面,大众表示,从2027年开始,CEA(China Electrical Architecture)架构将普及于所有在华生产的燃油车。不仅纯电车型,燃油车和插混都将“华丽转身”,成为技术升级的“宠儿”。换句话说,十几年前排队合资引进技术的中国企业,今天已反手开始向“技术爹”输出操作系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贝瑞德所言不虚:“我们正借此进一步巩固在传统动力车型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同时优化成本结构。”一颗中国芯,装进德国车,带来的可能不仅是动力升级,更是市场竞争格局大洗牌。
要说这恋爱谈得有多曲折,还得翻翻合作履历表。2023年7月,小鹏和大众首次握手,大众掏出了7亿美元买了小鹏汽车近5%的股份,还许诺联合开发两款纯电B级车。这不是一次任性的投资,而是一场细致周到的“婚前考察”。随后,双方又先后签署联合采购、智能驾驶架构开发等战略合作协议。到了2024年,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拿下大众中国电动车平台的核心位置。这一连串动作,像极了一部由试探、合作到深度联盟的商战连续剧。
那么,这份扩大的合作意味着什么?首先,国产品牌技术首次以输出身份跻身国际舞台。从“拿来主义”到“走出去”,小鹏以及更多中国车企走出的,不只是华丽转身,更是中国汽车工业话语权的崛起。数据显示,2025年前七个月,小鹏交付新车超23万辆,同比增长270%。7月单月销量更是突破36000台,这种增长速度,要说没有技术加持,恐怕连小鹏自己都不敢信。
曾有专家直言,中国新能源技术已领先全球五到十年。或许过去这一说法看起来有些夸张,可如今眼瞅着大众主动引进中国技术,与小鹏深度捆绑,昔日“高岭之花”已变成“青梅竹马”,这场跨国联姻也变得顺理成章。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企业第一次在极为核心的技术领域拥有了与国际巨头平等对话甚至议价的底气。
再往深里看,大众的“臣服”归根结底是市场和技术的倒逼。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决定生死的主战场。谁掌握了核心电气架构,谁就攥住了产业链的脉门。从最初学徒到如今师傅,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车,是全球汽车市场最大的变量。小鹏与大众的合作,意味着国产车企已拥有了输出标准和重塑产业规则的硬实力。
可以预见,这次合作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更多的国产车企将凭借技术优势走向世界,与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汽车巨头对垒。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洪流中,中国汽车这个“后来者”,正逐渐成为搅动风云的“关键先生”。至于谁最终能笑到最后,或许还要多年后才能揭晓。但毋庸置疑,这一次,我们是以输出者的姿态走在了潮头。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