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配置翻倍销量跌,老车主被背刺?品牌价值迷失

价格没变,配置翻倍,为何汉系列销量却如“断崖式”下跌?

这事儿,细想起来,真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10月11号,比亚迪悄悄给汉DM-i和汉EV来了一次“升级”,价格区间依然是16.98万到21.58万,听着没啥大动静,可细看配置单,那叫一个“惊喜连连”。

DM-i版本,纯电续航直接飙到245公里,综合续航更是夸张地达到了1560公里,百公里油耗?

3.44升,这数据,简直是把“经济实惠”这四个字刻在了DNA里。

至于EV版本,705公里的续航,百公里仅需10.6度的电耗,6.9秒破百的加速能力,这在同级别车型里,绝对是拿得出手。

可这还不是最让人惊艳的。

内饰也来了个“大变身”:怀挡设计,触感温润的皮质中控,以及那个令人期待的车载冰箱。

还有那DiLink100智能车机系统,配合激光雷达和云辇-C悬架,这些配置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高端车的标配,价值不菲。

你说,这加量不加价的操作,是不是该让市场炸开了锅?

可现实呢?

比亚迪这次,却异常低调,宣传投入几乎微乎其微。

汉配置翻倍销量跌,老车主被背刺?品牌价值迷失-有驾

曾经的“销量王”,如今为何跌落神坛?

回想当年,汉系列可是国产中高端轿车的“领头羊”。

2023年9月,月销两万多台的成绩,风光无两。

可短短两年后,到了2025年9月,月销量骤降至八千六百多台,缩水近八成。

这巨大的落差,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难道是产品力不行?

绝非如此。

汉配置翻倍销量跌,老车主被背刺?品牌价值迷失-有驾

笔者的经验是,一个品牌,尤其是想要冲击高端市场的品牌,价格策略至关重要。

比亚迪在2023年左右,开始大幅调整汉和唐的价格,将它们拉到了15万左右的区间。

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

那些当初花三十多万、甚至更高价格购买高配车型的老车主,感觉自己像是被“背刺”了一样,心中滋味,可想而知。

曾经靠着三十万以上的千山翠版本树立起来的高端形象,就这样被自己亲手打破。

二十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汉唐几乎不再是首选,品牌形象,就这样被“稀释”了。

汉配置翻倍销量跌,老车主被背刺?品牌价值迷失-有驾

技术堆砌的“迷局”,销量为何依旧低迷?

为了挽回颓势,比亚迪推出了汉L和唐L,又是兆瓦闪充,又是云辇-C,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词汇,确实是实打实的前沿科技。

可市场似乎并不买账,销量依然不温不火。

汉L从五月到八月,月均销量不足三千台,唐L在八月份也仅卖出三千七百多台。

汉配置翻倍销量跌,老车主被背刺?品牌价值迷失-有驾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当用户购买一辆车时,除了性能参数,他们更看重的是什么?

是“面子”,是“身份认同”。

别人都在喊着“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强调科技感和个性化,而比亚迪的宣传,似乎还在围绕着“省油”、“续航长”这些基础属性打转。

这就像是给一个渴望浪漫邂逅的年轻人,送了一本经济学原理的书,方向似乎有些偏差。

更关键的是,用户掏了钱,买了这些先进技术,却发现根本用不上。

全国才三百五十二个兆瓦级充电桩,绝大部分还藏在4S店里,这种“空中楼阁”式的技术,又有多少用户能真正享受到?

这就像是买了一件昂贵的时装,却发现根本没有合适的场合可以穿着,岂不可惜?

品牌战略的“棋局”,腾势能否扛起大旗?

比亚迪的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品牌战略考量。

它似乎希望将汉和唐定位为“价值之选”,从而为腾势品牌腾出更广阔的高端市场空间。

然而,腾势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

九月份,腾势总销量一万两千多台,其中绝大部分(一万一千多台)由D9贡献,而N7、N8、Z9这三款轿车加起来,销量不足三千四百台。

汉配置翻倍销量跌,老车主被背刺?品牌价值迷失-有驾

“奔驰走了,腾势成了纯国产”,这句话道出了腾势品牌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尽管拥有了不少先进技术,但老百姓的认可度,似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方程豹的钛7虽然卖得不错,但其小众定位,更像是仰望的“平替”,难以支撑起大众心中对“高端”的期待。

“技术为王”的困境,品牌价值的“失落”

我们不得不承认,比亚迪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刀片电池、云辇系统、易四方四轮驱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核心竞争力。

成本控制能力也相当出色,使得产品价格更具优势。

可正如“千金难买好马”的古训,消费者在购车时,除了性价比,更看重的是一种“认同感”,一种“优越感”。

汉,曾经是国产汽车品牌向高端冲刺的“旗帜”,它代表着一种“进取”,一种“自信”。

然而,当它被不断拉低价格,变成了“性价比”的代名词,那种曾经的光环,便随之黯淡。

技术再怎么领先,如果无法支撑起消费者的“面子”,无法让他们在人群中感受到那份与众不同,那么,这份技术价值,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品牌溢价?

“价值导向”的迷失,品牌重塑的漫漫长路

小米SU7用“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来精准定位,小鹏P7主打“科技感”,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人设”。

而比亚迪,似乎还在“算计”着油耗和续航的细枝末节。

消费者要的,不是最便宜的车,而是“值”的车。

一个品牌,一旦失去了高端的“念想”,想要重新爬升,其难度不亚于“蜀道难”。

汉系列销量的下滑,并非偶然,而是比亚迪自身战略选择的结果。

它选择了以价换量的道路,却在过程中,将曾经珍视的“高端”梦想,悄然抛弃。

如今,想要重拾那份荣光,弥补品牌价值的失落,恐怕已是“时不我待”。

市场的残酷性在于,一旦品牌形象跌落,想要重新建立,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长期的、精准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

笔者认为,“技术能抄,品牌难塑”,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汽车行业竞争的本质。

比亚迪的汉系列,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除了“实在”,我们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精神价值”和“情感共鸣”。

这或许才是走出困境,重塑辉煌的“破局之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