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自驾充电难题
“纯电车出国自驾只能靠慢充,小米SU7充满要等两天两夜?”最近,有小米SU7车主分享了自己出国自驾的经历,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网上开始流传这种说法,觉得开电车出国太不方便,充电难、充电慢。
不过,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看到这些言论后,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气笑了”,还拿中欧自驾举例,详细解释了电动车跨境出行的真实情况,狠狠地打破了“出国充电难”的刻板印象。
充电接口与充电桩分布情况
网友们的担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充电接口能不能兼容,另一个是充电桩分布是不是够密集。
有人觉得,国外的充电接口和国内不一样,可能没法用,如果只能用3.5kW的慢充,那小米SU7的100度大电池得充48个小时,听起来有点夸张。不过实际体验其实没那么糟。李肖爽解释说,在中亚、俄罗斯、乌克兰这些地方,国标和欧标的充电桩其实是共存的,而且国标占了七八成,车主根本不用额外改装,直接就能充电,体验跟在国内是一样的。
至于其他国家,虽然接口不太一样,但只要带个转接头就解决了,根本不会出现“插不上电”的尴尬情况。
再说说充电桩的分布问题,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好得多。李肖爽透露,除了伊朗、阿富汗和非洲中部、南部这些少数地区之外,全球大部分地方的充电网络已经挺完善了。比如走中欧这条热门自驾路线,从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每隔150到200公里就能找到一个快充站;到了欧洲,快充站的密度更高,差不多20到50公里就有一个,完全能满足长途旅行的充电需求。
也就是说,车主根本不用担心没地方充电,想走就走,想充就充,和加油差不多方便。
电车跨境自驾成常态
其实啊,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越来越火,充电标准能不能兼容、充电站够不够多,早就不是啥大问题了。像小米SU7这种新势力车型,本身就能支持宽电压输入,再配上一个转接头,基本上能适配大部分国家的充电桩。而且像欧洲这些成熟的市场,超级快充的网络已经建得特别完善,甚至比国内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充电密度还要高。
这次李肖爽出来澄清,也让不少消费者明白过来:电车出国自驾,早就不算是什么“冒险”,而是变成了“常规操作”了。
对于打算跨境自驾的电车车主来说,只要提前了解当地充电标准,带上个转接头,就可以放心出发了。而像小米这样的车企也开始重视海外的充电场景,这也说明中国新能源车在走向全球的时候,不只是把车卖出去,连补能体验也跟着一起跟上去了。
那些说“充电要等两天两夜”的说法,其实只是对新能源车全球化的一种误解。随着技术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电车跨境自驾肯定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普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