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在全世界都混得风生水起的韩国车,一到中国市场就跟霜打的茄子一样,彻底蔫了?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意思。你敢信吗?现代和起亚这两家韩国车企,在全球汽车销量榜上,稳稳地坐在第三把交椅上,仅次于丰田和大众。2024年,两家加起来预计能卖出超过800万辆车,这成绩单,放哪儿都得横着走。可偏偏在中国,这两兄弟就跟中了邪似的,销量惨不忍睹。现代一年只卖了15.7万辆,起亚稍微好点,16.6万辆,哥俩加起来也就32万出头,市场份额跌到只剩1%,简直是一把辛酸泪。
相比之下,德国车和日本车在中国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大众、宝马这些德系品牌,市场份额还牢牢占着14.9%;丰田、本田领衔的日系,也分走了11.2%的蛋糕。就连美系车,都还有6.5%的生存空间。这就让韩国媒体百思不得其解了,在他们看来,自家产品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那可是能跟德日品牌掰手腕的存在。现代汽车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2023年轻松卖出超过70万辆,甚至还推出了高端品牌捷尼赛思(Genesis),在豪华车市场都抢下了一块地盘,2023年销量超过6万辆,还拿下了J.D. Power的可靠性大奖。起亚的电动车EV6更是在欧洲拿奖拿到手软,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增长了15%。这说明啥?说明韩国车在技术、设计和品牌塑造上,是有两把刷子的。
甚至在一些地缘政治复杂的市场,韩系车都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比如在俄罗斯,自2022年冲突爆发后,不少欧美品牌拍屁股走人,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现代和起亚愣是抓住了这个空窗期,逆势增长,2023年两家在俄销量加起来接近25万辆,成了当地市场绝对的主力。在印度这个“神仙打架”的市场,现代更是深耕二十多年,从1998年建厂开始,就研究当地人的喜好,推出各种接地气的小型车,如今稳坐市场第二把交椅,2023年销量超过55万辆。
可就是这么一个在海外“八面玲珑”的优等生,怎么一到中国考场,就成了倒数第一呢?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想当年,韩系车在中国也曾有过一段“蜜月期”。2002年,现代和北京汽车合资,起亚也牵手东风悦达,正式进入中国。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还是一片蓝海。韩系车凭借着“三板斧”——时髦的外观、丰富的配置和亲民的价格,迅速俘获了大量中国消费者的心。那时候的年轻人,谁要是能开上一辆现代索纳塔或者起亚K3,那在街坊邻里间也是相当有面子的事。空间大,内饰看着亮堂,性价比高,这些优点让韩系车在2008年就轻松突破了100万辆的年销量。
到了2016年,韩系车更是迎来了巅峰时刻。北京现代一年卖了114万辆,东风悦达起亚也贡献了65万辆,加起来将近180万辆,市场份额高达8.8%。那时候,大众的朗逸还在为累计销量过百万而庆功,丰田卡罗拉也只是靠着“耐用”的口碑稳扎稳打。韩系车用更低的价格,抢走了不少原本属于德系和日系的客户,在中低端市场可以说是呼风唤雨。
然而,好景不长,盛极而衰的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上演。从2016年之后,韩系车的销量就开始坐上了滑梯,一路向下。到了2022年,总销量只剩下可怜的35万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崛起,实在是太迅猛了。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后浪”,在燃油车时代就一直在后面奋力追赶,到了新能源时代,更是抓住风口,一飞冲天,直接把韩系车拍死在了沙滩上。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2686万辆,本土品牌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比亚迪一家就卖了超过300万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现代和起亚在中国的销量加起来再乘以十倍。
过去韩系车引以为傲的那些卖点,比如外观设计、空间利用,现在中国的自主品牌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价格还更便宜。就拿现代伊兰特来说,配置挺丰富,外观也还行,但2023年一年才卖了10万辆。而它的直接对手比亚迪秦PLUS,靠着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动不动就月销破3万,价格还比你低一截。这仗还怎么打?韩国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指出,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价值排序是德国、日本、韩国、中国。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价值感和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夹在中间的韩系车,自然就成了最先被冲击的对象。
再看看那些“老油条”德系和日系,它们为什么能稳住阵脚?德系车上世纪80年代就进来了,大众桑塔纳几乎成了中国一代人的汽车启蒙。它们早早地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从MQB平台技术到零部件采购,都深度融入了中国市场,成本控制得非常好。而且,德系车给自己贴上了一个“用料扎实、操控稳健”的标签,这个印象深入人心。日系车也一样,丰田和本田通过与广汽、东风的合作,把“省油耐用、保值率高”的口碑做得固若金汤。卡罗拉、雅阁这些车型,成了无数家庭的“放心之选”。
说白了,德系和日系在中国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一提德系,大家就想到涡轮增压和扎实的底盘;一提日系,就是省油的CVT和混合动力。可你问问身边的人,韩系车有什么“绝活”?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外观曾经是优势,但现在吉利的星瑞、长安的UNI系列,设计一个比一个潮。故障率不高是真的,但保值率又比不过日系,二手车贩子一听是韩系车,报价都得先砍一刀。这就很尴尬了,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市场里的“夹心饼干”。
更要命的是,韩系车还错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这趟快车。当中国市场电动车销量在2024年突破900万辆,满大街都是绿牌车的时候,韩系车才后知后觉。现代的IONIQ系列在海外拿奖无数,但在中国市场却推广缓慢,几乎没什么声量。起亚的EV6技术倒是不错,但定价太高,市场反应冷淡,月销不足5000辆。反观德系的大众ID系列和日系的丰田bZ4X,虽然也起步晚,但好歹靠着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稳住了一部分销量。韩系车连这点家底都没有。
如今的韩系车在华工厂,产能利用率极低,很多经销商为了活下去,都开始转型卖其他品牌的车。现代和起亚不得不把中国工厂的角色,从“生产基地”转向“出口基地”,2025年的出口目标定得比内销还高。这多少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无奈。
所以,韩媒问“凭什么德国日本可以,韩国不行”,答案其实就藏在市场的竞争里。不是你不行,而是你的对手太强了,尤其是那些从你脚下成长起来的本土品牌。它们用更低的价格、更高的配置、更快的迭代速度,把你赖以生存的阵地给抢走了。
汽车市场就是这么一个残酷的修罗场,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奔跑的适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