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遇“甜嘴”销售保养时却冷漠,今年换人服务差距太大

说买车这事儿,咋就能搅和成一出情感大戏呢?

前年那会儿,我碰上了个“甜言蜜语冠军”——周销售小姐姐。

她的招呼声,比春天里蜂蜜还黏人,“哥”字喊得贼溜,让我差点怀疑她是不是背着糖罐子跑出来卖萌的。

刚开始,心想这服务妥妥地给力,一路绿灯开到签合同。

这感觉,就像你在球场上拿下关键三分,全队都盯着你鼓掌。

结果,你懂的——合同一签完,人家立马开启隐身模式。

第一次去保养的时候,我满心期待地走进店门,想着还能再享受点VIP待遇,没想到迎接我的,是冰山脸加一句:“走前台登记。”

尴尬指数直接爆表,这画面比篮球比赛中主力突然失误还让人抓狂。

我当时真想找个洞钻进去,那种被晾在一边、视若无睹的感觉,说多了都是泪。

今年换辆同品牌新车,本来打算延续旧缘,却阴差阳错挑中了王师傅,一个穿深蓝工装的小伙子。

他没有花里胡哨,也不喊什么“哥”,但对产品细节倒是熟得跟自家后院似的:中控屏幕清晰度高到能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后备箱容量足够放俩28寸行李箱;还有那个后排地板凸起低,中间坐人不会像踩钉子一样难受……这些实打实的信息,比那些空洞口号强太多。

更妙的是办手续那会儿,他直接递手机号,说有啥问题随时吱声。

买车遇“甜嘴”销售保养时却冷漠,今年换人服务差距太大-有驾

而去年拿合同时,我连售后的联系方式都得自己捣鼓,还经常发消息石沉大海。

这落差,好比足球比赛里明明传球对象站好位置,队友却把球踢飞了——配合不上,就是输不起啊!

其实,这不光是两个人的问题,更像是一面镜子,把整个汽车行业“卖货”和“服务”割裂开的现状照得透透亮。

多少消费者被甜言蜜语忽悠过去,却遭遇售后冷漠,体验从天堂掉入凡间。

这“一锤子买卖”的套路,就跟球队只顾猛攻,不守防线一样迟早栽跟头。

当今消费者眼睛雪亮,再也不是傻白甜,要么认真经营客户关系,要么慢慢被淘汰。

反观王师傅这种靠谱派,更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坦诚、耐心,还有持续不断的沟通。

他不像某些明星转会频繁,总跳槽跑龙套,而是真刀真枪稳扎稳打。

在他的陪伴下,即便车辆出现小毛病,也有人帮忙处理,不用等死在那里发霉。

有点像篮球队里的数据型角色,不抢风头,但胜负往往靠他们撑起来。

说起这里,让我想到了C罗当年加盟尤文图斯。

买车遇“甜嘴”销售保养时却冷漠,今年换人服务差距太大-有驾

一开始他凭实力惊艳全场,可真正让球队稳定下来的是团队协作精神。

如果一个球员单干再牛逼,也架不住整体不给力。

同理,那些只会嘴皮子的销售,如果不能形成闭环服务体系,那么所谓客户忠诚度就是扯淡。

企业老板们要警惕别被局部偶像主义绑架,该管教该培训才是正道,否则市场主动权很快就拱手相让。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说,现在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现实且讲效率。

一句虚假的“哥”叫久了,自然变味成耳旁风;而踏踏实实帮你解决问题的人,更容易赢得长远认可。

这其实透露一种价值观变化:以前注重形式礼貌,如今更看重内涵质量。

不少明星也逃不过这个规律,比如NBA联盟最近为了平衡商业推广与球队凝聚力闹出不少幺蛾子,同样折射职业环境中的矛盾冲突。

所以我们做消费者,其实是在经历一次信任构建的大考验。

回头看看自己的购车故事,从最初稀罕别人夸赞,到后来识破假热情敢于另寻靠谱伙伴,这过程挺励志。

但话又说回来,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人刚认识特别热络,然后联系渐渐减少甚至断联?

买车遇“甜嘴”销售保养时却冷漠,今年换人服务差距太大-有驾

原来人与人的关系需要经营,需要实际行动支撑,而非光靠嘴皮功夫。

“朋友圈”“粉丝经济”时代固然精彩纷呈,可没人愿意长期吃亏当背景板,对吧?

所以,当年那个整天喊“哥”的周小姐,在我的人生剧本里最多就是短暂插曲。

而如今这个务实可靠又懂技术的小伙王师傅,则堪称铁杆盟友(至少车辆使用周期内)。

生活总爱给咱上一课:别轻易被华丽外衣骗过眼睛,要敢跳出舒适圈找到真正对味儿的人或事物。

不论怎样,把爱车交给一家店安心维修,再不用担心敷衍冷淡,那滋味,大抵就是专属VIP座位上的舒服自在吧?

顺带提一句,说起网络舆论,有时候网友简直活脱脱放大镜,只盯别人家的芝麻粒,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

有点讽刺,但真实存在。

这提醒我们,多留几分耐心,多问几个为什么,看事情全貌,总比急着扣帽子聪明十倍。

你有没有类似坑爹又搞笑的购车奇葩经历?

留言聊聊呗,说不定大家还能集思广益避雷升级!

买车遇“甜嘴”销售保养时却冷漠,今年换人服务差距太大-有驾

毕竟在人世浮躁潮流里,一份真诚靠谱,是最稀缺也是最值钱的宝贝之一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