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里道路上,36款主流车型在消失前车、儿童横穿等高风险场景中反复验证,216次模拟碰撞后,不足50%的通过率击碎了行业精心构建的技术神话。
深夜高速上,李师傅的轿车屏幕上亮起“系统已接管车辆”的提示,他放心地掏出手机。十秒后,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划破夜空——车载记录仪拍下了最后画面:一辆未开尾灯的故障货车突然出现在车道正前方,而L2系统直到碰撞前1.5秒才发出警报。
交警调取的数据显示,涉事车辆搭载的L2系统存在三重失效:毫米波雷达因货车尾部反光条脱落未能识别、前置摄像头受夜间光线干扰误判为虚影、自动紧急制动触发时距障碍物仅剩18米。
01 测试的规模与权威性
这场由懂车帝与央视新闻联合发起的测试,堪称中国汽车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辅助驾驶能力验证。项目包下15公里真实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覆盖36款主流车型,包含特斯拉、华为系、蔚小理等品牌。
测试精心设计了 15项高风险场景,包括消失前车、夜间施工区卡车避让、儿童横穿等基于真实事故的模拟情境。累计进行216次模拟碰撞,还原那些低概率却高风险的事故。
所有测试车辆均为懂车帝在全国4S店随机自购,提前升级至最新OTA版本,在统一道路环境与流程下进行测试,全程影像记录确保可追溯。
02 残酷的结果分化
测试结果如同一面“照妖镜”,击碎了车企精心构建的技术神话。在高速夜间遇施工加卡车的场景中,仅47%的车辆能安全避让;面对儿童过马路场景,整体通过率仅为58%。
最触目惊心的是“消失前车”场景(高速130km/h),超过70%的车型直接撞上事故车,部分车型因强行变道险些酿成二次事故。
品牌表现呈现残酷分化:
第一梯队:特斯拉Model 3/X、魏牌蓝山、小鹏G6,高速通过率达83%,城区89%
争议表现:问界M7/M9、阿维塔07,系统频繁纠结刹车或违规变道,问界M9甚至以64km/h追尾
垫底组:理想L6、极氪007及部分合资车型,出现加速撞车、系统突然退出等严重失误
03 技术逻辑的致命缺陷
测试揭露了当前辅助驾驶系统的本质脆弱性。多款车型违背“让速不让道”的安全准则,为避让前车鲁莽变道危及邻道车辆。
感知系统的局限性同样令人忧心。在夜间施工区场景中,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因假车模型与真车反射差异导致集体失效,而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反而稳定通过。这印证了算法协同比硬件堆料更为关键。
更反常识的是,中南大学联合报告指出,超80.5%的辅助驾驶事故发生在白天——光线充足的环境反而凸显了系统对突发路况的应对无能。
04 争议与行业焦虑
测试引发的波澜远超技术本身。华为系用户质疑测试中驾驶员干预方向盘打断系统决策。变量控制争议尤其集中在跟车距离设定上——问界M9仅距障碍车60米,而蔚来ES6达135米,显著影响制动响应时间。
行业“遮羞布”被掀开后,部分车企向监管部门施压要求下架视频,侧面印证测试戳中了过度宣传的痛处。将“记忆泊车”包装成“全自动驾驶”,用激光雷达堆砌掩饰算法短板等营销话术在此无所遁形。
05 驾驶员仍是最后防线
测试的价值不在评判优劣,而在重构认知。国家应急管理部明确警示:“目前市售智驾车辆最多只属于L2级,驾驶员必须全程监管并承担法律责任。”
公安部拟推动三大监管落地:车企宣传规范、法律责任界定、安全技术标准。这些举措直指行业痛点——某品牌发布会提及“自动驾驶”的次数从2022年的27次降至2023年的3次,但过度营销余毒犹存。
用户投诉案例印证了系统的不稳定性:小鹏MONA M03事故维修后NGP异常导致撞栏杆;比亚迪宋L DM-i在车道合并时无法识别水泥护栏致轮胎轮毂报废。这些真实案例与测试结果相互印证。
测试场上,一辆问界M9以64公里时速撞向静止障碍物,金属碎片四溅;另一侧,理想L6竟加速冲向模拟事故车。这些画面被央视镜头忠实记录,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警钟。
“安全的核心是知晓局限而非吹嘘能力。”测试工程师的总结在车企公关的抗议声中显得尤为清醒。国家应急管理部再次强调:当车祸发生时,驾驶员仍承担100%责任。
实验室里的技术参数在生死一刻变得苍白——正如那辆记录仪拍下的最后画面,中控屏上“智能驾驶已开启”的提示界面,与碰撞残骸形成尖锐讽刺。
#时事##热点##26车城市辅助驾驶事故复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