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价172亿收回极氪,李书福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国产汽车圈最近最大的新闻,一定绕不开吉利172亿高价回购极氪这事——还是溢价收购。说实话,172亿不是小数目,足够买下无数“极氪001”了。很多吃瓜群众都迷糊:李书福疯了?还是吉利真的钱多到无处放?有人觉得这就是“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也有人琢磨是不是极氪真有价值千金的“核武器”。究竟真相如何?咱们可以抽丝剥茧,好好聊聊。
一、172亿溢价收购,究竟值不值?
先交代一下基本盘。根据权威财经媒体报道,吉利汽车控股正式与极氪智能科技签订合并协议,将收购所有还未持有的极氪股份。关键点是:这次出价还比之前高了4%,每股极氪2.687美元。这就像在菜市场跟大妈砍价,忽然反手加钱,绝对够反常。
这么高的收购价背后,是李书福对“协同效应”的执念。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渗透率从去年的39%猛涨到52%,和比亚迪的差距迅速缩小到21万辆。站在“新能源争霸”的风口浪尖,此时全资控股极氪,无异于补上最后一块拼图。
对股东来说,还可以选择换成吉利汽车股票。当下现金为王,吉利账面352亿现金和比亚迪三分之一水平,还比上季度减少78亿。省点现金,换股操作就是理财教科书式的骚操作。
二、李书福到底在想啥?
这么高价把自家品牌买回来,商业逻辑何在?其实,这正是李书福一贯的“大整合”思维。过去,吉利靠“四海捞鱼”“多元扩张”掀起了自主崛起的大浪。但船大了不好调头,品牌之间容易内耗,效果相当于家里开餐厅,一个人开川菜,一个人搞粤菜,最后客人都跑了。
极氪是吉利智能电动车的创新先锋队,和领克、银河、中国星各自守着不同细分赛道。把极氪完全纳入,就是确保推进品牌协同。毕竟智能电动车的白刃战,既需要技术突破,又要有市场冲击力。极氪定位科技豪华、先锋设计,在“高端智能纯电”市场有号召力,吉利用高溢价表态:我押注极氪,不仅是真金白银,是信心的背书。
三、“一个吉利”,归核不是倒退
有人会问:你不还靠“多品牌驱动”起家吗?如今大收缩不会丢掉机会?其实这里有个趋势悄悄发生:车企都在从“航母编队”玩成“拳头品牌”。纵观全球,丰田有雷克萨斯,本田有讴歌,但最终拉动增长的始终是那一个核心IP。
“一个吉利”,不是砍掉其他品牌,而是让每个品牌各司其职、错位发展,提高集团整体势能。极氪瞄准豪华科技范,领克聚焦潮流运动,新推出的银河抓主流新能源,至于中国星还死守燃油车智能化。各自安好,不再互抢蛋糕,形成品牌矩阵,整体战斗力更强。
四、收购只是开始,真考验还在后面
表面上看,吉利花高价回收极氪,缩短了与比亚迪的距离;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品牌试图在全球智能电动新格局中拿下入场券的豪赌。中概股回流大潮起,监管政策宽松,质量资产回归正当时。这次操作,一边借力资本市场优化结构,一边悉心打磨品牌护城河。
但别忘了,溢价收购本身风险不小,整合能否顺利,极氪未来能否担当起吉利“科技担当”,都待时间验证。如果只是一笔高价的左右手游戏,恐怕只能唬得了短期股市;但如果能整合资源、做大生态、把技术与市场联结,那172亿就可能成为决定吉利命运的关键投资。
结语
回头看,李书福溢价收回极氪,表面上像极了一场资本高手之间的豪赌,其背后却是新旧汽车格局变迁、品牌归核、多元与专注之间的连续权衡。不管外界如何猜测,这一定是吉利的一记重拳,或成转型大戏的分水岭。至于能否笑到最后,还是得等后续发展见分晓。正所谓:汽车圈的牌桌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加价下注的赌徒。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