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比80%!法国这回高兴坏了,美国没想到,中国出手速度如此之

最近,很多人可能都看到过类似这样的标题,说中国电动车在法国市场占了八成,把法国人高兴坏了,美国都看傻了眼。

看到这种说法,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占比八十,这个数字听着确实挺吓人的,也确实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来证实。

但是,我们抛开这个具体的数字不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欧洲市场,确实是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

占比80%!法国这回高兴坏了,美国没想到,中国出手速度如此之-有驾

这股浪潮来得又快又猛,让很多老牌汽车强国都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家更关心的问题:曾几何时,我们一提起汽车,想到的都是德国的严谨、日本的耐用、美国的肌肉,中国汽车似乎总是跟在后面学习。

怎么突然之间,尤其是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我们就好像换了个人,一下子冲到了队伍的最前面,甚至开始领跑了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可不是什么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一场准备了十几年的全方位布局和厚积薄发。

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一倒,倒回十多年前。

那时候,我们大多数人还在讨论买车是选自然吸气还是涡轮增压,电动车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个很遥远、甚至有点科幻色彩的东西。

但就在那个时候,国家层面已经开始下一盘大棋了。

这盘棋的核心思路非常清晰:在传统燃油车的赛道上,我们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上落后人家几十年,想要追赶甚至超越,太难了,人家有深厚的技术壁垒。

既然老路不好走,那我们就换条新路走。

电动车,就是一个全新的赛道。

它的核心是“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

在这个领域,大家基本上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谁能先发力,谁就有可能抢占先机。

于是,从2009年开始,“十城千辆”这样的示范工程就开始了,国家用真金白银的补贴,鼓励企业去研发,鼓励老百姓去尝试。

这就像是在一片荒地上,我们决定不跟别人抢着盖小木屋,而是直接规划,要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光有政策鼓励还不够,还得解决老百姓最实际的顾虑。

买电动车,最怕的是什么?

跑不远,充电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场堪称疯狂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开始了。

占比80%!法国这回高兴坏了,美国没想到,中国出手速度如此之-有驾

你今天出门,在商场、写字楼、高速服务区,甚至小区里,看到密密麻麻的充电桩,觉得理所当然。

但你可能不知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850万个。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加油站的数量。

路给你铺好了,电费还便宜得惊人。

算一笔账,现在很多家用充电桩都是谷时电价,一度电才三四毛钱,充满一辆能跑五六百公里的车,可能也就花个二三十块钱。

而同样里程的油车,加满一箱油得好几百。

这种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让欧洲用户看了都羡慕不已,因为他们在享受不到这么密集充电网络的同时,还要支付高昂的电费。

这第一步棋,就是国家用强大的执行力,为整个产业的发展铺平了最坚实的路。

路铺好了,还得看路上跑的车行不行。

早期的电动车,确实有不少槽点,续航虚标、冬天掉电快、安全性也让人担心。

但中国的车企,尤其是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展现出了一股“技术狂人”的劲头。

就拿电池来说,比亚迪搞出来的“刀片电池”,可以说是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

以前的电池包,为了安全,里面结构复杂,像一个个小格子,浪费了很多空间。

刀片电池把电芯做得又长又薄,像刀片一样直接插进电池包,既是储能单元,又是结构件,一下子把空间利用率提上去了,续航里程自然就长了。

更关键的是,它通过了最严苛的“针刺实验”,就是用钢针直接刺穿电池,它都不会起火爆炸,这就从根本上打消了很多人对电动车安全的最大顾虑。

后来,他们又把电池和车身底盘做成了一体,叫CTB技术。

这让车身更坚固,操控更好,车里空间也更大了。

这种从底层逻辑上进行的创新,让很多外国同行都感到惊讶。

占比80%!法国这回高兴坏了,美国没想到,中国出手速度如此之-有驾

据说有日本的工程师把比亚迪的车拆开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设计思路太超前了,不是简单模仿一个零件就能学会的,因为它背后是一整套全新的造车理念。

技术上领先了,价格上还得有竞争力。

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做到比很多国外品牌便宜一大截,甚至一半还多,秘诀就在于我们建立了一个强大到近乎“恐怖”的产业链。

我们还是拿比亚迪举例,它几乎是一家“除了玻璃和轮胎,什么都自己造”的公司。

从上游挖锂矿,到中游生产电池、电机、芯片,再到下游的整车组装,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控制得死死的,而且供应链特别安全,外面闹“芯片荒”的时候,它自己能生产,不受影响。

即便不是所有车企都像比亚迪这样,整个中国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动车生态圈。

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全球第一,供应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

在这个生态圈里,你需要任何一个零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传感器,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低的成本找到好几家供应商。

这种产业集群的效应,就像一个配合默契的厨师团队,要什么食材立刻就能送到手边,出菜速度和成本自然就远超那些需要到处采购的“单干户”。

这就是为什么大众汽车的前CEO会公开表示,欧洲应该向中国学习,因为他看到了这种系统性的、难以复制的强大优势。

最后,所有这些努力,都需要市场的认可。

而恰好,中国的新一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与国产电动车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双向奔赴”。

有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车主的平均年龄比欧洲年轻将近20岁。

这意味着,我们的购车主力军是伴随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长大的。

他们对车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

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装在轮子上的智能设备”。

他们喜欢超大的中控屏幕,喜欢流畅的智能车机系统,喜欢能用语音控制一切,喜欢车子能像手机一样通过OTA在线升级,不断有新功能。

而这些,恰恰是传统燃油车巨头的弱项,却是中国新势力品牌的强项。

当一些国外品牌还在为中控屏要不要保留实体按键而纠结时,我们的车里已经可以K歌、打游戏,甚至接入了人工智能大模型。

这种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加上亲民的价格和越来越酷的设计,自然就赢得了市场。

这股风潮也刮到了海外,出口量连年攀升,在欧洲、东南亚的街头,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电动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这背后,是技术、政策、成本和市场需求完美结合的结果,是中国汽车产业多年积累之后的一次集中爆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