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网络上关于赛力斯汽车的讨论特别多,各种声音都有,让不少关心这家车企的人心里有点七上八下的。
有些观点听起来挺让人担心的,比如说赛力斯太依赖华为了,几乎是深度绑定,万一哪天华为不合作了,赛力斯该怎么办?
还有一种说法是,华为现在搞的鸿蒙智行联盟里,新加入的“界”字辈伙伴越来越多,比如和奇瑞合作的智界,未来还可能有更多。
大家就担心,这不就成了自家人和自家人竞争吗?
赛力斯作为最早的合作伙伴,会不会被后来者挤压,发展空间受限。
尤其是一些海外机构还发布研究报告,预测赛力斯的价格会大幅回落,这些消息一出来,市场情绪也跟着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面对这些议论,我们普通人很容易感到迷茫。
其实,要想真正看明白赛力斯的未来到底怎么样,不能只听片面的声音,而是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捋清楚,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去看问题。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现在的赛力斯,它的业务重心到底是什么?
答案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问界系列汽车。
我们不谈虚的,直接看公开的产销数据。
在不久前公布的月度报告里,赛力斯当月的总销量中,问界车型的销量占比达到了惊人的将近九成。
这还仅仅是按照车辆数目来计算的,如果换个角度,从销售收入来看,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因为问界系列的车型,尤其是像M9这样的旗舰型号,平均售价已经稳稳地站在了三四十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
这就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问界系列已经不是赛力斯的一个分支业务,而是支撑起整个公司的绝对主力和利润核心。
所以,讨论赛力斯的未来,实际上就是在讨论问界品牌的未来。
那么,既然问界对赛力斯如此重要,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问界这个品牌,它到底是由谁在主导?
很多人可能以为是赛力斯主导,华为提供技术支持。
但实际情况要比这个深入得多。
问界是华为终端公司旗下“鸿蒙智行”模式的第一个,也是介入最深、合作最成功的项目。
华为的高管余承东在多个公开场合都反复强调过鸿蒙智行的模式。
简单来说,这个模式就是由华为终端来主导汽车从头到尾的全过程。
这个“全流程主导”具体包括哪些呢?
它涵盖了一款车诞生的所有关键环节。
从最初的“这辆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产品定义),到外观内饰如何设计才吸引人(产品设计),再到车里最核心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核心技术),然后是如何让大家都知道这款车的好(品牌营销),通过哪些渠道能买到车(渠道零售),如何保证造出来的车质量过硬(质量流程),最后到车辆交付给用户,以及后续整个使用周期里的软件升级和维护服务。
可以说,除了最后的整车生产制造环节由赛力斯这样的车企负责,其他几乎所有能决定一款车市场成败的环节,都由华为牢牢掌握在手中。
赛力斯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拥有生产资质和顶尖制造能力的合作伙伴,负责将华为的设计蓝图,高质量、高效率地变成现实中的产品。
所以,鸿蒙智行旗下的各个“界”,都是华为这位“总导演”的作品,而赛力斯是其中最重要、合作最久的“金牌制片厂”。
搞清楚了这个深度的合作关系,我们再来探讨那个最让人揪心的问题:华为会不会中途不干了?
如果华为撤出,赛力斯和问界怎么办?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源头,看看华为当初为什么要进入汽车这个行业。
这背后,其实是华为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大家都知道,前些年华为因为外部环境的极限打压,在最核心的手机业务上遭受了巨大挫折。
在那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华为必须找到新的、足够大的业务增长点来支撑公司的发展。
恰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燃油向电动、由功能向智能的深刻变革。
这个变革的核心,恰恰是华为最擅长的领域: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软件和操作系统。
更重要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对芯片制造工艺的要求不像尖端手机芯片那样苛刻,而汽车的“灵魂”——智能操作系统,华为正好有自己研发的鸿蒙系统。
于是,将鸿蒙生态延伸到汽车上,打造一个“带轮子的智能终端”,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且无比正确的选择。
这不仅为华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巨大市场,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活”的战略布局,把家庭、办公、个人穿戴和出行无缝连接起来。
所以说,华为投身汽车行业,根本不是一时兴起的尝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关乎公司长远命运的战略决策。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决策带来的实际回报。
根据华为发布的财报数据,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收入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持续多年的巨额研发投入和亏损之后,这个部门在2024年上半年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些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问界M7、M9等爆款车型的热销。
赛力斯每卖出一台车,华为不仅能获得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授权的收入,如果这台车是通过华为的销售渠道卖出去的,华为还能获得一笔销售服务的费用。
这还没算上,一辆问界车的销售,还能间接带动华为数字能源的电驱系统、海思的芯片、华为云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业务的增长。
面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增长迅猛,并且能盘活公司多个业务板块的“黄金赛道”,你觉得华为有任何理由会轻易放弃吗?
更何况,问界作为鸿蒙智行模式的“开山之作”和成功范例,已经成了一面旗帜。
华为只会想办法让这面旗帜举得更高,而不会让它倒下。
至于大家担心的鸿蒙智行内部“兄弟相争”的问题,其实也大可不必过于忧虑。
正是因为所有“界”字辈的车型都由华为统一规划,所以它们在上市之前,就已经被明确了各自不同的市场定位、价格区间和目标人群。
这就像一个大型汽车集团,旗下既有大众品牌,也有奥迪品牌,还有斯柯达品牌,它们看似竞争,实则是通过差异化布局,共同去抢占更广阔的市场份额。
华为的目的,是让这些“界”兄弟们联手去和联盟外的品牌竞争,而不是在内部消耗。
最后,万一某一款车型卖得不好了怎么办?
这恰恰体现了华为模式的优势所在。
华为已经把过去在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智能手机行业里“快速迭代”的成功经验,应用到了汽车上。
在华为看来,智能汽车就是一个大型的智能终端。
当一款车型的市场热度下降时,传统车企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推出换代产品,但华为的模式可以迅速响应市场反馈,在短时间内就推出一个改款车型,通过增加新的硬件配置、升级软件功能、优化设计细节等方式,重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甚至可以像手机一样,推出性能更强的“Pro版”或者不同风格的“探索版”,来满足更多细分市场的需求。
只要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持续的创新能力,鸿蒙智行的产品力就能始终保持在市场前沿。
华为的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产品,就是这样一步步从困境中走出来,并且竞争力越来越强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赛力斯和华为的深度合作,更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动态发展的伙伴关系,其稳定性和发展潜力,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强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