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的风声刚出来,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这是德国车企的主场,能翻出多大水花?可谁想到,这一届的气氛,和以往不一样了。以前德国车企每次都趾高气昂、稳坐钓鱼台,这回,却像是被倒逼到了墙角。德国媒体也是没给自己留情面,标题一个比一个绝望,生怕中国车企下个月就开着比亚迪、蔚来到德国总部门口拉横幅似的。
你说,这场面真的有那么悬吗?其实还真悬。别看德国车企表面还装得挺有底气,但你仔细琢磨,每家都在急吼吼地亮自家的“救命稻草”——什么新的电动平台、新的入门车型、新旧名字互换,乍一看是技术堆满地、选择多样化,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心虚的一种表现?
大众喊着“回归初心”,声称2026年要推一堆亲民电动车,名字都极力往安全、怀旧里靠,像ID.Polo这种听着就像回到老朋友家。但我寻思,价格这一关,你过得去吗?你在欧洲新出的所谓“入门电动车”,就算到了2027年,价格也在2万欧元往上。可比亚迪人家现在就能卖个1.8万欧元,你再等两年,别人难道原地踏步?你在纠结自己时代的辉煌,人家中国车企呢,挣钱的方式、市场打法早都不一样了。
梅赛德斯也很努力,下沉市场、推便宜车,甚至连CLA这种品牌门槛较高的车也主攻入门级,就差没拉下脸皮吆喝“来,大家都能买得起”的口号。你看宝马,呼啦啦推了个“新世代”平台,其实本质还是想赌技术上的“奇袭”,生怕自己落在了新能源、智能配置这场军备竞赛中。可讲真,你说你靠一两项比别人强一点点的技术,就想逆转大势,能成吗?特斯拉搞平台玩得比你溜,中国新势力甚至都把智驾当家常便饭了,你这些年懒下来的,能几个月补得回来?
客户真的买账吗?车展上铺天盖地的新车,热闹是热闹,真想留住人,还是得靠价格、实用、配置。德国车企自家都承认,走高端的日子过得没那么爽了,往下沉市场一伸手,发现别人早已挤满了。你很难推出比中国品牌更便宜、更划算的车。你一贴个德国标,价格立马高30%,消费者还不傻。
你再看德国本土市场,是不是挺“红火”的?数据看着还行,大众ID.3销量榜上有名,插混头把交椅还是它家Tiguan。占个20%市场份额,说出来也算风光。可你深扒一下,这份子靠什么撑着?第一层靠政策补贴,本土电动车买得起,因为政府兜底。第二层靠老百姓传统品牌忠诚度,多少人是从祖辈用大众、奥迪、奔驰传下来的习惯。可你要真发生颠覆,补贴没了、消费者心态变了,你这半山腰上的份额,说没就没。
德国人自己都心里有数。前阵子毕马威调查,十个德国车企有七个认了,未来三年必须重造自家的商业逻辑,商业模式不变,死路一条。更直接的,还有大半车企头疼“技术颠覆”,可就15%的觉得自己能抗住。你跟美日企业一比,人家心态还没你们崩。德国汽车制造以前被吹成工匠精神的天花板,现在倒成了不敢变、变得慢的“瓶颈”。
更扎心的还在就业和研发上。安永一份报告说,德国车企的营收掉了1.6%,一年之内狂裁5万人。回头看2019年,比现在少了十万人。你再比中国,同一时期中国汽车业还多招了十二万人。再往下挖,研发经费都砍了,净节省8%。你说,这样又砍人又省钱,还能指望创新?再过几年,年轻工程师都跑去科技公司了,就剩些中年油腻大神扛着,跟中国那些摸爬滚打内卷的企业比,谁卷得过谁?
德国自家的本土市场都这样了,世界市场不用说更吃力。前瞻点看这三大头部市场:欧洲、美国、中国,德系份额,这几十年头一次掉到20%都不到。中国市场这几年最明显,2020年还能占四分之一,2025年一看,直接腰斩剩12%。而比亚迪反倒逆袭到18%,看得人直咂舌。
为啥这样?其实没别的,根本问题是产品价值链跟不上。你拿着50年前那套工程师思路,做出来的东西再好,面对现在人家中国企业,功能多、智能足、价格低,形象也更年轻。你卖个车动辄五六十万人民币,配置还没大连庄河的国产国产便宜货强,谁买单?美帝那边又遇见川宝天天变政策,谁敢赌长期?特朗普哪天一高兴,把欧洲单上电动车税涨到10%,德国车企都得嗷嗷叫。
更讽刺的是,连德国自家经理人都说碰到“多重危机”。消费者观望情绪、能源价格高、对手又狠。本国工业电价是中国的2.3倍,制造成本被人家多吊打15%到20%。你自己在德国造车,利润还没搬到匈牙利、中国高。
回头看,德国车企为啥落到这地步?其实也不复杂,有点像大金链子摔倒厕所里。2015年以后它们还沉浸在“我高端就无敌”的幻想里,迟迟不肯放下身段转型电动化、智能化,谁想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玩起了新鲜花样,把你本来最牢固的地基垫脚石给搬了。你优势没了,价格优势更没了,你技不如人,倒是惯性裁员砍研发花样多。光坐着喊难,能解决什么问题?
说来说去,出路在哪?只有两条:一是赶紧收心,补上软件、AI和智能化短板。现在这年头,全球电动车都在拼车载体验,你人工智能那块做不出来,全靠“机械美学”,等于没命。可调查显示,德国车企真正愿意和AI、软件巨头深度合作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这不是等死是什么?二,供应链问题得解决。你老琢磨着降低成本、少被国际风浪摇晃,偏偏每次真正风浪来了,德国车企要么转外包,要么把生产线搬到国外。关键是,即便你搬走了,该竞争的地方你还是竞争不过。
说到底,德国车企的危机根子早就埋下了,只是今天果实终于烂熟落地。市场格局变了,卷价格、卷创新、卷用户体验、卷品牌力,谁不奋斗谁就等着淘汰。汽车行业永远没有铁饭碗一说。比亚迪、吉利、蔚来这些中国车企,是踩着新能源的台阶一路向上;特斯拉是踩着爆款和智能升级打通关;你德国车企以前有地利和技术开发的优势,可你这几年自己不奋斗,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抢蛋糕。
说难听点,慕尼黑车展上的新车再多,没有解决根子上的问题,全都是临时抱佛脚。哪天补贴没了、科技潮流继续往前冲,你还端着工程师高帽子推高价、慢慢磨新车,市场自然属于别人。车企这年头,有没有救?谁也不能给你保证。只有该卷卷、该变变、该省省、该投投,再不掉头,是个人都能预见德国车企慢慢掉出主流舞台,最后沦为边缘品牌。你说德国车企救得了吗?我说,悬着呢,他们着急,可观众比他们还少根筋。谁吃谁的市场,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