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这事儿,搞了这么多年,是不是谁都觉得,嗯,风声够大,但落地嘛,总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可是你想啊,这几年商用车圈子里,风向漂得飞快,新能源都快成“标配”了,有的人甚至吐槽,现在不开新能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跑物流的。可问题来了——为啥余纪邦能拍胸脯放话,“今年四季度,新能源商用车得爆发”呢?这底气从哪儿来的?真有那么多卡友、货主说换就换?老实讲啊,光凭市场宣传是撑不起来这场面儿的。
先说句实话,别看新能源被谈论得跟明天就全国普及似的,其实咱身边可能不少人对它还挺陌生,大家关心的永远是:这车到底能跑多远?充电快不快?价格合适不合适?维修、保养跟油车比,到底能不能省出钱来?就算政策催着你往新能源上靠,真金白银总得有人买单才是。现在余纪邦说得这么笃定,来点数据说话呗。2025头8个月,江淮新能源轻卡卖了快9000台,还涨了218%这事儿,不吹不黑,确实有点门道。要知道,这狠劲儿搁前两年,真难想象。而且,重点城市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已经摸到了50%那一档,不得不说,东南沿海一带用户是真敢吃螃蟹。
但为啥南方快?北方慢点?其实这也挺好理解。单就充电桩密度、运营场景、物流分布来看,长三角、珠三角这块确实是快递物流的“主战场”,配套也不是北方二线小城能比的。你要在广州深圳跑货,路上充电两步一岗,掏手机搜搜一大片,甚至能有人来动手帮你插枪。而且这两年快递小哥阵地已经换成电动轻卡了,油车都快要被“劝退”了,逻辑其实很简单——一台电动,每天少花100块油钱,一年下来随便抖抖也省两三万,这大环境下,谁还跟自己钱包过不去。
可别以为这就是科技加持,其实本质还是市场逼出来的。电车用得多,物流老板都学精了,报价也开始以新能源车型算起。没电车的公司,直接就被比报价压下去了。现在市场这趋势,不追点时髦都不好意思拉业务。你想,两三年前,车队老板还会犹豫:“换新能源?不太稳吧,续航够用么?市区还行,长途算了。”现如今呢,没电车你接不着活。市场给了答案,谁适应谁出头。
这些年技术迭代也不是吃素的。动力电池性能一天一个样,航程上一下子就翻了倍,300公里单趟这事儿,前阵子还要“掐指一算”,现在几乎成了标配,快充补电十来分钟打住,哪还用像以前干等半小时插着充电桩跟树懒似的。有意思的是,有些车型已经散装在不同场景,有的轻抛货,有的干冷链,每家都有点“定制feel”。其实,你看江淮的打法,不是造一堆车堆仓库搁着,而是瞄着用户习惯走,比如快递用户,一天150公里以内奔波,专门给配了82度电的轻量化产品,晚上一充,白天爽爽开。一分钱没多花,但省心这块,一步到位。
再细点说,江淮怎么就比其他牌子步子迈得快?别看是个传统老牌商用车企业,人家最大优势其实是懂用户。从哪儿来的体感?你懂用户细分的痛点,能把一个城市送快递和跨省拉货的需求分成N个小场景,针对性推荐,这就不是纯产品PK,而是服务+场景两手抓。新瓶装的是“正向研发”,意思就是不是拿老的燃油车壳子糊一堆电池进去,而是想明白了,从一开始就按新能源玩法来设计。专一的平台、技术控股链、再配上分类清晰的车型矩阵,你说市场能不吃这一套?
另外,“软实力”这事儿不能不提,两点被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了:销售网络+服务后端。打个比方,市面上新能源跑起来谁都怕三件事:临时抛锚、售后脱节、配件难求。江淮靠多年的传统渠道堆积,都转化成了新能源的底气,别家还卡在怎么搭建服务站时,人家已经“深耕”多座城市了。这就厉害了,你哪怕跑偏城,售后随叫随到,这体验压根不是新晋新势力们能随便拼的。再说什么灵活租赁配合直销,自选套餐一样,反正你总有一款合心意,体验够弹性。未来新能源商用车,听说主流还是经销模式,这事儿其实没啥技术壁垒,比拼的就是谁最稳,谁最懂客户,谁服务网最密。
你看这种市场规律——一开始靠政策补贴、靠优惠刺激,但等渗透率上去了,掏钱全靠市场自觉,用户只认“品质+服务”。到那个时候,电车、油车,谁省心、谁可靠、谁故障率低,谁就能把用户绑得死死的,这才是商用车的终极法则。卖车只是开胃菜,真正的硬仗打到后期,看的是你能不能提供闭环的车+运+服务一体解决方案。其实物流领域最看重的,就是省心省力省钱,回本周期短,这是铁律。江淮那会儿打“全场景”解决方案,就是这路数,多一环都不成。说白了,用户现在变精明了,能选自然挑最省事的一家,谁家平台稳、产品配得好、服务队伍给力,谁就是这场大迁徙里的赢家。
但这个爆发点怎么看待?不是一天闹出来的,纯是市场政策、技术进步、人心思变叠加的结果。比如说2025年四季度,电商物流本身就有高峰凌厉一波,遇上购置税、补贴政策到点,刚需一挤兑,市场一下子点燃,这还用分析么,逢促销、遇政策,卡友们下单速度都赶上抢茅台了。重卡“以旧换新”那口子再一开,只要政策补贴不缩水,换车就是眼前头等大事,等不了,谁手快谁抢先一步享受红利。
再回头看那些被提及的小细节,也很有意思。余纪邦说“国家队”介入长途干线领域,这话外有话,你得品,意思是:这块谁都知道搅不起来,必须得顶级玩家统筹兼顾。但本地配送、快递转运这些城市战场,民企大有作为。不抢占这阵地,未来就等着被边缘化。
归根结底,新能源商用车热潮不是一阵风说来就来,而是各个条件“凑齐了”,大家都有点斗志,谁都不想掉队。江淮这种打法,其实很中国式:一头沉淀品牌,两头灵活场景,剩下火候就看技术和服务了。有平台能撑住,产品到点,配套拉满,爆发这波,八九不离十就是它家的那些老用户,先吃下第一口蛋糕。
最后想跟大家讨论下,到底新能源商用车能不能真的取代油车,做到“全场景全覆盖”?你怎么看?牌子重要还是服务关键?来聊聊,谁是真王者。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