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

每年一到泰达汽车论坛,朋友圈总有人转发现场照片、现场对话、领导发言。我就一直纳闷,这么多大咖站台,汽车产业就真的能被这些讲话推着往前走吗?还是说,大家每年坐一坐,拍拍照、留点档案,实际问题还是得靠市场自己折腾?

先聊聊这次泰达汽车论坛的主题,"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听起来气势磅礴,是不是?但我琢磨过,这种大词到底落在哪?所谓“动能”,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业活力、技术突破、市场机会。过去中国汽车行业靠什么活下来的?靠“人口红利”、国内市场的大嘴巴,每年几千万辆的刚需。但现在有几个现实问题,大家都在心里:国内市场天花板越来越近,新能源内卷到天花板,出口成了救命稻草,你要不自我革新,等着玩完。

这论坛动辄请一堆院士、部委、行业大佬,政策是讲明白了,蓝图画出来了,看着都很宏伟。可我想问一句,政策解读是不是讲了这么多年?这不就是投资环境、市场准入、技术路线图、碳中和、智能网联、电动化,一轮轮地开发布会,然后号召“创新”“引领”“合作”吗?话讲得没毛病,我也认同要高屋建瓴。但具体到一个企业要不要死磕固态电池、要不要出海东南亚,甚至天津开发区抢一汽丰田项目算不算胜利,这些谁拍板?

技术创新是中国汽车媒体这几年最爱追的热点。说什么“智能化、电动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类词,反正都耳熟。可别忽悠自己了,电动化,不也就那两拨事?比亚迪把三电技术卷到底,比亚迪起了个好头,别的自主品牌就得玩命儿追,要不韩系欧系怎么老路边睡觉。智能化呢,看着都智能,实则高级别自动驾驶离现实还有十万八千里,顶多把激光雷达装一圈,好看归好看,你家门口能开自动驾驶进胡同吗?纯噱头。

但凡技术讨论,最后都落到一件事——供应链的自立与全球化布局。过去“引进来”策略还有路可走。现在你不“走出去”,不在国外扎根点工厂、合个资,国内早就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天津港、中欧班列这种物流资源是优势吗?确实是优势,可有多少企业真的吃到畅通红利?隔三差五的大通胀,汇率波动,说到底,真正愿意深耕国外市场、跑通当地服务和法务的,中国车企有几个?北上广一线媒体吹得都天花乱坠,大部分企业还不是在国内卷广告、卷终端补贴,出口搞一堆右舵车就叫国际化了?

每年都会有嘉宾喊“构建全球汽车产业链生态”,其实生态这俩字,背后是自己有没有底气。你有没有一套全链条的创新能力,从核心零部件、电控系统到整车制造能力都能独立主导?特斯拉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毛利率都被全行业盯着看?因为人家除了软件牛、系统集成还牛,连海外交付都玩的溜。而我们这边,100%自主的高端产业链,真不多——发动机芯片、车规级操作系统、底层算法,能国产、且大规模装车的,还是极少极少,大部分靠外部供货、国外标准。这样能“走全球”吗?我心里一直打个问号。

这波论坛也在提“出海”,但我就提醒:前几年很多中国企业“出海”是“清库存出海”,把卖不掉的车低价甩给东南亚、中东和南美市场。现在竞争起来了,要真做好品牌,靠什么?产品性能第二,服务体系第一,国际合规性要过关,不能一有点问题就“召回”一大片,更关键的,是要扛得住欧美本土化法规。别以为老外看不懂“性价比”,市场成熟了以后人家买车就是为省心。你出个召回、卖二手愣是不保值,再卷的价格也没人买账,那就是自个忽悠自个。

这两年,论坛里讨论的另一个热点词是“智库”。我不否认泰达论坛算中国汽车界的风向标,但我也忍不住问:智库成果这么多,企业落地多少?开会那几天,说什么“政企对话平台升级”、“推动政策制定更有温度”,会后企业员工该996还996。政府跟企业调研完,说要精准发放补贴,精细化指引,真做起来你试试。这套机制,开两年会,试点三个区,动静还挺大,等真正全国推广,政策“落地”又软了。咱全国做汽车的区县,哪个不是虎视眈眈?就算论坛出了好主意,地方政府抢项目还不是一窝蜂,重资产重复建设到处都是。

在我看来,汽车产业的变革其实特别现实——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供应链升级、服务升级,每一个都不是嘴皮子功夫能吹出来的。技术、管理的难题,不是哪次论坛拍个板、领导一句讲话就解决了——本质还都是市场竞争,以及有多少企业愿意为活下来自我颠覆。你看,前几年新能源补贴的时候,多少靠补贴活下来的企业?补贴退坡后,多少“新能源独角兽”见光死,说得好听是行业优胜劣汰,难听点就是没有核心竞争力,一轮去泡沫就全倒下了。

还有一个老话题:下游消费要提振。论坛里喊了好多年,要“积极提振汽车消费”,今年又提。咋提?让二线三线城市拼命买车,用地产换新能源车牌?让银行加杠杆,还是靠搞分期、以旧换新这种套路?有多少消费者是刚需?有多少是因为经济环境犹豫观望?论坛讲要创造新消费、新业态,说政策会配合。但你不解决用户买车的信心——比如油价变动、新能源补贴退坡的不确定性,再刺激都很难掀起大浪花。

但我承认,泰达汽车论坛的价值确实挺大。每年这些大佬、专家、政府官员能坐下来聊聊行业走势、交流观点,正式和非正式的都增长了点共识。信息互通、政策催化,资源整合,这些好事大伙都能看得到。就算是出口、合资、全球供应链,泰达论坛也能起到“定调”和“试探”的作用。有些政策可能就是在这种场合“吹风”,产业界听了自己立刻做二级响应,也能降低走弯路的风险。

不过也不妨设问一句:论坛年年开,产业困局还在吗?突破靠政策还是企业?我的看法,还是那句老话,政策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方向、大氛围。你真能调动多少资源,能解决多少“卡脖子”难题,归根到底都得靠企业的底层动力,靠研发、靠渠道、靠反复试错的过程。如果哪个企业等着泰达论坛定标准,政府发“文件”,就能变成世界级车企,那才是天方夜谭。

再说说区域竞争。这几年,比起北上广深,天津算是被动的“黑马”。靠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这些大企业,还有开发区成体系的配套产业,一口气拉升了全市的汽车工业GDP。你问我天津开发区的成功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政策和平台优势,吸引龙头企业进来。政策到位、服务到位、物流到位,配套产业跟上了,企业自然稳定投资。可全国多少开发区一窝蜂学,一些连园区宽带都拉不进来,怎么留得住大企业?这个,泰达论坛能对标思考,能带动区域良性竞争,这本身没什么坏处。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不论是论坛还是政策,都得理解为辅助性、激励性的因素,不是“万灵药”。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上台阶,要能不断自我进化,能和世界最厉害的产业链对话。你看这几年中日韩的产业链分工越来越复杂,中国车企不仅仅得卷价格,更得卷研发投放、卷国际标准、卷本地化适应。泰达论坛输出的那些智库报告、产业共识,说到底说得再好,能不能落地,不是PPT说了算,是市场说了算,是消费者口碑说了算。真正的中国汽车“新篇章”,不是谁拍个脑袋设计出来的,是千万从业者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所以,我希望每个在产业里拼搏的人都别盲目迷信论坛的热闹,也别对现实的困难视而不见。认清自己,认清行业,认清市场,时代就一定不会亏待你。论坛有用,但更有用的,是你愿不愿意踏踏实实去掉幻想、负重前行。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新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泰达汽车论坛热议全球化,技术创新成焦点,企业突围靠自我升级-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