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特斯拉:比亚迪成香港电动车新销冠

点击关注不迷路

取代特斯拉:比亚迪成香港电动车新销冠-有驾

香港街头变了。

如果你最近几年没去过香港,可能会对这个变化感到惊讶:

以前满街跑的丰田、本田、奔驰、宝马,如今已经被清一色的电动车悄悄取代。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曾经几乎垄断香港电动车市场的特斯拉,现在居然被一个中国品牌抢走了头把交椅,这个品牌就是比亚迪。

根据香港运输署最新公布的数据,2025年9月,比亚迪以936辆的新登记量,稳稳坐上了电动车销量冠军的位置。

而曾经风光无限的特斯拉,则被挤到了第二。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某个月的波动,而是趋势的体现。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特斯拉在香港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

2016年,香港的特斯拉人均拥有率高居全球前列。

走在中环、铜锣湾、尖沙咀,随处可见Model S、Model 3、Model Y。

那时候,开特斯拉不仅是环保的选择,更是一种身份象征:

科技感、前卫、省油、省钱,还带点“未来感”。

但短短几年过去,风向变了。

比亚迪、小鹏、广汽埃安、名爵……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车品牌涌入香港。

它们不仅带来了更低的价格,还带来了更符合本地需求的产品设计、更密集的服务网点,以及更接地气的营销策略。

为什么是现在?

为什么是比亚迪?

答案其实藏在政策、价格和用户习惯这三个关键词里。

先说政策。

香港z府对电动车的支持力度一直很大,但规则也在不断调整。

2025年,港府出台了一项关键政策:

税前售价超过50万港元的电动车,不再享受首次登记税减免。

这个门槛看似不高,却直接卡住了特斯拉的主力车型。

以Model Y后轮驱动版为例,裸车价约28.3万港元,加上税费后总价接近41万港元。

但如果加上选装、保险、上牌等费用,很容易就突破50万港元的红线。

一旦超过,就拿不到那笔高达11万港元的“一换一”税费减免。

而比亚迪的主力车型,比如海豚、海豹、ATTO 3,定价大多在20万到35万港元之间,轻松落在免税区间。

换句话说,同样的预算,买特斯拉可能要多花十几万港元,而买比亚迪不仅能省下这笔钱,还能把车开回家。

对精打细算的香港消费者来说,这笔账太好算了。

再说价格。

香港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养车更是奢侈。

一个普通车位月租4000港元起步,一年光停车费就要5万。

油费更贵,95号汽油每升18港元左右。

相比之下,电动车充一次电只要几十块,跑同样的里程,成本不 到油车的十分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买车不只是“买个代步工具”,而是“长期投资”。

谁的使用成本更低、保养更省心、政策更友好,谁就更容易被接受。

比亚迪恰恰在这几点上做得非常扎实。

它的车型续航扎实、配置丰富,还标配360影像、自动泊车这些特斯拉“没有”的功能,别小看这些细节,在狭窄多弯的香港街道上,360影像几乎是刚需。

最后是用户习惯的变化。

过去,香港人买电动车,首选特斯拉,是因为没得选。那时候市面上几乎没有其他靠谱的纯电品牌。

但现在不一样了,选择多了,消费者自然会货比三家。

比亚迪不仅车好,服务也跟得上。

目前它在香港已有10个销售网点和5个维修中心,数量是所有电动车品牌中最多的。

这意味着,哪怕半夜车子出问题,也能找到人帮忙。

反观特斯拉,虽然品牌光环仍在,但产品更新慢、配置保守、售后网点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有香港网友吐槽:“新款Model 3连360影像都没有,倒车全靠猜。”

在寸土寸金、停车难如登天的香港,这种设计显然不够实用。

更关键的是,国产电动车带来的不仅是“便宜”,还有“更适合”。

比如比亚迪ATTO 2,今年8月刚在香港上市,专为城市通勤设计,车身紧凑、转弯半径小、充电快,非常适合香港这种高密度城市。

而特斯拉的车型,更多是为欧美市场打造的,尺寸偏大,在窄巷里掉头都费劲。

当然,特斯拉并没有完全失势。

从全年数据看,它在2024年仍是香港电动车销量冠军,累计销量超过9600辆,远超其他品牌。

但趋势已经很明显:它的市场份额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2025年7月,特斯拉还以642辆的销量领先;

到了9月,就被比亚迪反超近300辆。

这种变化速度,连业内人士都感到惊讶。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的缩影。

十年前,提到“中国制造”,很多人想到的是廉价、低端、模仿。

但今天,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已经能拿出世界级的产品,走进全球最挑剔的市场之一。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消费者见多识广,对品质要求极高。

能在这样的地方站稳脚跟,靠的不是补贴,也不是营销噱头,而是实打实的产品力。

而且,比亚迪的成功不是孤例。

小鹏、蔚来、广汽埃安等品牌也在陆续进入香港。

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先打“右舵市场”,因为除了香港,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用右舵车。

拿下香港,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通往全球右舵市场的“通行证”。

对这些中国车企来说,香港不仅是市场,更是展示窗口。

一辆比亚迪海豹停在中环写字楼楼下,旁边是保时捷和奔驰,这种画面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信号:

中国电动车,已经可以和国际豪华品牌平起平坐。回到消费者层面,这场变化带来的最大好处,其实是选择权。

过去,想买电动车,基本只有特斯拉可选。

现在,你可以根据预算、用途、喜好,从十几款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车型中挑选。

有人喜欢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有人看重比亚迪的性价比,有人青睐小鹏的智能座舱。

市场越多元,消费者越受益。

而z府也在顺势而为。

香港特首李家超曾表示,目标是在2027年中前,将公共和私人充电车位总数提升到20万个。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充电会越来越方便,电动车的使用门槛会进一步降低。

可以预见,随着充电网络完善、车型选择增多、政策持续支持,电动车在香港的渗透率还会继续上升。

2025年9月,电动车已占新登记私家车的76%,而燃油车仅1136辆,几乎停滞。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城市出行方式的悄然转型。

那么,特斯拉会被彻底取代吗?大概率不会。

它依然有忠实用户,有技术积累,有品牌号召力。

但在一个越来越理性的市场里,光靠品牌已经不够了。

消费者要的是“值不值”,而不是“酷不酷”。当比亚迪能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实用的功能、更完善的服务,很多人自然会用脚投票。

这其实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应有的样子:

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进步的产品。

特斯拉曾经引领了电动车的潮流,现在,轮到中国品牌接过接力棒,继续往前跑。

而对普通香港市民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关心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他们只关心:

车好不好开?

充不充电方便?

养车贵不贵?

能不能安全把家人从家送到学校、从公司送到医院?

从这个角度看,比亚迪的登顶,不是一场“逆袭”,而是一次“回归”,回归到用户真实需求的轨道上。

未来的香港街头,或许还会看到更多中国品牌的身影。

它们不会喊口号,也不会搞噱头,只是默默地把车造好,把服务做好,把价格定得合理。

而这,恰恰是最难的,也是最值得尊敬的。

说到底,市场不相信神话,只相信价值。

谁真正为用户着想,谁就能赢得市场。

比亚迪做到了,所以它成了销冠。

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因为明天,还会有更多品牌加入这场“无声的竞赛”。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看看谁真的在为普通人造好车。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