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全球汽车市场,已经逐渐偏离核心市场主导的轨迹,特别是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在全球第二、三、四大汽车市场,即美国、日本、印度的汽车市场同时受限的情况下,如何走好出海路?中国车企无需硬碰硬,现阶段深耕“中间地带”,即优势市场,也能实现登顶目标。
没必要死磕所有市场和对手,把该吃的“肥肉”吃干净。
中间市场正成为中国车企改写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的主要阵地。比如,比亚迪在泰国对丰田形成强力冲击,上汽在欧洲的销量持续大幅增长,奇瑞在墨西哥的市占率保持了高增速。这些实打实的业绩,让中国车企可以暂时不再纠结为何拿不下美国、日本、印度这三大市场。
中国车企真的甘心放弃美、日、印这全球第二、三、四大汽车市场么?
根据2025年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的统计数据,全球前十汽车市场按销量排序依次是,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德国、英国、巴西、泰国、墨西哥、法国。这十个国家占据全球汽车总销量的72%,因为种种原因,中国车企在各个区域市场的表现两极分化,本土市场日渐稳固,美、印、日寸步难行,其余市场多点开花。
中国本土市场是中国车企稳固的基本盘,本土品牌的市占率合计达68.1%,但在合计年销量约2370万辆的美、日、印市场,中国车企的市占率均不足3%,在英国、巴西、泰国、墨西哥等市场,中国车企的市占率均已超过10%,部分区域市场表现惊艳。
比如曾经是日系车独大的泰国市场,丰田、本田等日本车企在此垄断超过了30年,如今其领先地位正受到比亚迪的强力冲击。再看日本汽车市场,尽管比亚迪、特斯拉都在此销量稳步增长,但其本土品牌市占率仍高达9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2.8%,不只是中国车企,其他外国车企同样难有明显进展。
美、日、印3大市场通过政策壁垒、技术标准、本土品牌垄断构建了高门槛,英、巴、泰、墨等市场没有根深蒂固的本土垄断,且对新能源车型需求旺盛,成为中国车企的优先突破口。
美、日、印为何对中国车企严防死守?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车企进不了美国、日本和印度市场,是技术不够硬核。但现实却是,印度车企开始拆解小米SU7、比亚迪海豹来抄作业,日本消费者为比亚迪专门定制的K-Car排队下单,美国市场对中国电池技术有着一定的依赖度。
真正的障碍,是这三个国家想要尽可能地自行掌控汽车产业链。
美国于2025年7月提前终止新能源汽车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同时升级“受关注外国实体”规则,从股权结构、技术授权、资金往来等多个维度封杀了中资车企。哪怕是海外子公司,只要关键材料或技术来自中国,都被排除在补贴之外。这种限制不是针对产品,而是针对产业链,美国要的是自己掌控新能源汽车的全链条,而非单纯消费中国造的汽车。在这种政策下,中国车企想进入美国市场,要么放弃核心技术,要么承受高额成本。
印度表面上没有明确的“禁入令”,但针对未获批企业的电动车进口关税仍维持高位,且要求3年内需实现25%的本地附加值,5年内达50%的严苛本地含量要求,让中国车企要么在印度建厂本土化生产,要么接受毫无竞争力的价格。并且,印度本土车企一边拆解中国车型抄袭技术,一边享受着政策保护,目的就是不让中国车企公平竞争。长城汽车曾计划在印度建厂,最终因政策变动不了了之,中国车企进入印度市场,风险远大于收益。
日本没有关税壁垒,但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超90%,加上充电桩布局不足、老龄化社会对新车接受度低,新能源车渗透率长期徘徊在3%以下。比亚迪深耕日本市场20年,从电动巴士做到乘用车,2025年9月销量突破802辆,累计销量刚超7000辆。即便推出专门针对日本市场的K-Car车型,把车身高度降低20毫米适配日本停车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丰田、铃木的地位。
中国车企出海,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地方。
在全球第五(德国)、第六(英国)大单一市场所在的欧洲区域,中国车企用插混车在15%的进口关税下撕开了突破口。在英国,中国汽车销量暴增235%,成为增长最快的外资阵营。2025年1-8月,中国车企在欧洲累计销量达43万辆,同比增长74%,市占率从2.9%提升至4.9%。在电动汽车细分市场,市占率高达11%。比亚迪8月销量同比暴涨230%,海豹U插混版成为欧洲最畅销的中国品牌车型。上汽名爵凭借本土化优势,一季度销量达7.6万辆,稳居中国品牌欧洲销量榜首。比亚迪匈牙利工厂2026年投产后,将直接对标豪华市场,上汽正在筹建欧洲工程中心,深化本地化研发。
在东南亚,泰国之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同样表现亮眼。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在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及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和地区登顶销冠,罗勇工厂16个月建成投产,创造超5000个就业岗位,辐射整个东盟市场。上汽计划在东南亚筹建KD工厂,深化本地化合作,规避贸易壁垒的同时,更贴近当地市场需求。
在拉美,巴西、墨西哥市场成为中国车企的新增长极。2025年前5个月,比亚迪、长城分列巴西新能源销量前两名,奇瑞跻身前十。比亚迪已推动巴西将其充电标准纳入法规,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的跨越,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掌控力。
全球汽车产业的话语权,不是看占领了多少市场,而是看谁在主导产业链。
对美国市场,中国车企基本选择迂回战术。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早已看清,美国的政策限制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产业链遏制。长城、吉利等车企也没有大规模进入美国的计划,而是通过布局墨西哥工厂,曲线渗透北美市场,既规避关税,也降低政策风险。
对印度市场,中国车企的态度是谨慎观察,绝不盲目投入。尽管印度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但中国车企更愿意先通过出口少量车型试水,而非直接建厂。毕竟,当印度本土车企都在抄袭中国技术时,过早投入建厂可能面临“技术被抄、市场被抢”的双重损失。
比亚迪是唯一在日本持续投入的中国车企,从电动巴士到乘用车,从常规车型到定制K-Car,一步步构建销售网络,目前已建立66家销售据点。比亚迪的策略很明确,不追求短期销量,而是“从零开始”培育市场。
从盈利角度看,美、印、日市场的隐性成本实在太高。进入美国市场,要符合IRA法案的供应链要求,可能需要放弃中国本土的电池供应商,成本增加至少20%。进入印度市场,要满足本地含量要求,建厂、供应链本地化的投入动辄数十亿美金,回报周期长达5-8年。进入日本市场,要适配本地需求、建立销售网络,培育品牌认知,短期根本无法盈利。
中国车企在新兴市场的布局,早已超越了卖车的层面,比亚迪在巴西推动充电标准立法,上汽在欧洲参与技术规则制定,奇瑞在东南亚构建零部件供应链,这种技术输出+标准输出+生态输出的模式,比在美、印、日市场辛苦卖车,更能奠定全球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