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测试车标签风波,补偿变周边,副总裁回应

事情一出来,大家第一反应肯定跟王先生一样,“我的车怎么会有‘测试车’的痕迹?” 换谁心里都得咯噔一下。你买辆新车,结果贴上了一道“测试车”的印记,谁心里能不犯嘀咕?那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一场误会,还是一场糊弄?

大家设想一下,要是今天你花了十几二十万买辆心仪的新车,洗车、提车,朋友羡慕地围观,结果有天晚上灯一照:“测试车”三个字,浮现在前挡风玻璃上了。你说你琢磨不琢磨?这车到底有没有被拉去试过、蹭过、糟践过?哪怕售后说是静电贴的印子、不会有啥影响,可心头这个槛就是过不去。

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一辆车交付给了王先生,车上留了“测试车”字眼的印,他多问了两句、维权了一下。然后,售后刚开始答应给一万积分(值一千块钱)补偿,咱王先生也没多要,你说这就算到此为止了呗。怎么人家刚出门再回来,补偿又变成了一份周边?这变脸速度跟说变天一样。

我们来琢磨琢磨,这事最扎心的到底是什么?就一句话:承诺没兑现。这种写在嘴上的承诺比车玻璃上的印子还容易掉色。刚开始你说给补偿,过两天改口了,这比什么都让人心里堵得慌。是积分值钱吗?不是,是公司的诚信。这一点,许多国产汽车品牌都差了点火候:有困难别推诿,犯了错敢负责;想要树立品牌、赢得信任,其实就是这点朴素的东西。

小米汽车测试车标签风波,补偿变周边,副总裁回应-有驾

小米汽车一直摆着一副“互联网公司革命者”的架势,现在却玩起了“口头优惠变卦”的套路。这就不禁让人怀疑,它到底是跑得快的新赛道黑马,还是学会了传统那一套糊弄人的花招?你说今天是测试车印,明天是不是小刮小蹭也能甩锅到新标准上?诚信成了橡皮泥,捏来捏去全看官方心情。

更有意思的是,售后还让王先生签授权协议。这很耐人寻味:你说这协议到底是要让王先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后别再闹;还是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后谁都别翻旧账?细究之下,便能看出不少企业处理问题时小心思多过真心。老百姓要的是什么?一句实在话、一次有担当的补偿,给个说法就结了,可偏偏总有企业把简单的事拔高到流程、流程再推回给“上面”,结果啥都耽误了。

回头看看,这事闹到网上,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出来回应,公关也发了声明,乍一看态度挺好。可细心点一体察,真心诚意有多重?嘴上说完致歉、底下售后转头就悄悄把承诺撤了,这不就是表面文章嘛。被曝光前后两副脸,对内对外两套标准,这种操作并不稀奇,可每次老百姓都买单。

很多人会说,“1000元积分又不是啥大钱,小米至于为这点小钱惹麻烦吗?”问题就在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态度和分寸的问题。没有诚信、没有担当,品牌再响也留不住人心。别看今天网友还为小米算情怀,可情怀要是换来“美丽的承诺,实际的落空”,时间一长,这泡面情怀该冲的汤都冲干净了,到最后连碗都不剩。

事情发酵开,不少吃瓜群众在评论区里说:“靠,这就算看到问题还不承认,补偿还变来变去,那以后买车不得更糟糕?”企业要记得,现如今的消费者有手机有网络,一出啥事滿天飞,再也不是几句话就能晃过去的年代。一个王先生、十个王先生,能忍则忍,能闹上热搜就是大事。对于新牌子的汽车厂商来说,这样的负面舆情简直就是抽脸抽得清脆响。

我们还可以再深一层问一句:小米最近招人、扩产、营销、带货这么猛,是不是有点忽略了用户最基础的体验?造车是大家都知道的血海市场,比的是谁能把用户体验、服务、透明度做到极致。你卖手机、做家电,甩锅还能蒙混过关,这车可是命根子、钱包、面子的结合体,出点事就是个大窟窿。用户在车上捡到个“测试车”标签,你要是不专门说明清楚、拿出诚意道歉补偿,这信任指数能崩得比股市还猛。

老有人说小米“厚道”,可厚道不是挂在嘴上的,是体现在每一桩小事,每一位用户的具体感受上。即便是“误会一场”,解决问题也要有“交代”二字。你该补偿的补偿、该认错的认错。公司大了,可能规矩、审批环节多,但你有本事当初许诺,怎么下次就“说不算数”了?

更可笑的是,事情到最后,售后竟然连解释都不愿意多说一句。积分为啥不能补了?原因在哪?上面不批、指标不行,还是发现你维权闹大了想花小钱息事宁人?没一个正面说法,就想拿着一份周边小礼品打发人。可谁都明白,车周边成本几十块,和“补偿”“责任”根本不是一码事。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是不是把消费者权益摆得太轻了?

还有人关心,王先生有没有清理车玻璃的痕迹。这其实不重要,看不看见痕迹只是表象,心里的疙瘩才是钉子。试想全国还有多少用户,现在会用显微镜一样的眼光盯着自家新买的车检查?企业的信用要是出了罅隙,哪还有人肯放下戒心买你的产品?

回头再想想,有多少企业栽在这类“小事”上?一开始不当回事、以为只是个印子,最后波澜壮阔,甚至“变天”。现在网络透明、用户声音大于一切,每一个负面细节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别说什么以小失大,这明明就是企业把小事作成大祸。

小米汽车测试车标签风波,补偿变周边,副总裁回应-有驾

最后,还是那个最直击人心的问题:你买的车到底是不是新车?企业承诺到底算不算数?还要不要继续相信所谓的品牌和情怀?小米、华为、蔚来、理想……你造了这么多噱头、号称革新用户体验,可是消费者最简单的需求——诚信——你能不能做到?

说来说去,车这东西,不但要看动力、配置、技术,更看“人品”和“底线”。一家公司哪怕拥有再多“粉丝”、再炫的跨界故事,也架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口头革命”变脸。小米想赢,别靠运气和炒作,靠的是落实在每一辆车、每一次服务、每一个细节里的“靠谱”。

小米汽车测试车标签风波,补偿变周边,副总裁回应-有驾

我挺愿意相信,国内厂商有想进步的心。可心有多大,路能走多远,得拿实际行动蓄力。小到一块积分、一份道歉、大到用户的信任感,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别天天拍胸口说创新、说友好,结果最基本的诚信还没搞明白。否则,今天是“测试车”,明天就是更多离谱的故事,网友嘴里说“来日方长”,其实意思是“后患无穷”。

小米汽车测试车标签风波,补偿变周边,副总裁回应-有驾

这事不大,但给所有国产车企敲响了一记钟,中国消费者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冤大头,你连这点诚意都拿不出来,迟早得吃亏。企业成长的路上,总要把用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毕竟,失去了信任,又有谁还愿意把命和钱交到你手里?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