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绝对算得上是家里的一件大事。
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积蓄,一大部分可能就投入到这台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铁疙瘩”上了。
可奇怪的是,同样是花钱买车,为什么有的人提车回家后,越开越顺心,感觉这钱花得值;而另一些人,刚开没几个月就唉声叹气,觉得自己当初脑子一热,买了个“祖宗”回来伺候?
这其中的差别,难道仅仅是运气好坏吗?
其实不然,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出在了买车前和买车后,我们对待这辆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和做法上。
一个非常实用、但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的购车智慧是:在把钱交出去之前,你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最挑剔、最严格的“审查员”,拿着放大镜去审视这辆车的每一个细节;而一旦车钥匙交到你手里,你就应该立刻转换角色,变成一个最懂得欣赏、最会发现它优点的“好伙伴”。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并不是精神分裂,而是确保这笔大额消费不让自己后悔的理性策略。
在决定购买之前,我们必须保持绝对的清醒和理性,甚至要带有一点批判性的眼光。
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汽车。
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在举办新车发布会的时候,都会把自家产品的优点无限放大,用各种华丽的辞藻和炫酷的视频来描绘一幅完美的画卷。
他们会告诉你这辆车的设计多么具有未来感,性能多么卓越,智能化程度多么领先。
但他们绝不会主动拿出一份清单,告诉你这辆车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有哪些潜在的通病。
这就好比我们看商品广告,看到的永远是最好的一面。
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能被这些“王婆卖瓜”式的宣传冲昏了头脑,必须亲自去验证,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光环之下的真实情况。
这个验证过程,最核心的一环就是试驾,但试驾也是最有讲究的。
不能销售顾问指哪儿,我们就开到哪儿。
通常,4S店规划的试驾路线都是城市里路况最好、最平坦的柏油路,在这样的路上开车,大部分车辆的行驶质感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要想真正了解一辆车的底盘功底和车身刚性,你就得主动给它“上难度”。
可以跟销售顾问商量,开到一些路面有破损、有连续减速带或者井盖比较多的路段去感受一下。
车子压过这些颠簸时,底盘传来的感觉是沉稳厚重、干脆利落,还是松散单薄、带有恼人的余震?
车厢内部会不会因此出现一些不明所以的异响?
这些细节,恰恰是区分一辆车做工用料和调校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此外,还要模拟一些我们日常用车可能遇到的极端场景。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可以特意找个露天停车场,让车子在太阳下暴晒一两个小时,然后再上车启动,看看那个反应迅速的大屏幕会不会因为高温而变得卡顿、死机,空调的制冷速度够不够快。
这些不起眼的测试,都能帮你提前规避掉日后用车时可能出现的烦恼。
除了亲身体验,从现有车主那里获取信息也至关重要。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渠道。
不要只看那些汽车媒体发布的评测视频,它们虽然制作精良,但难免会因为商业合作等因素而有所保留。
我们更应该去一些车主论坛、社交媒体平台,直接搜索“某某车型 缺点”或者“某某车型 通病”这样的关键词。
你会发现,真实车主们的反馈五花八门,有抱怨油耗高的,有吐槽车机不好用的,有反映某个零部件容易出故障的。
看到这些负面信息,不要害怕,这恰恰是让你全面了解这辆车的机会。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找到一辆没有任何缺点的车,而是要弄清楚这辆车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什么,然后评估一下自己能否接受。
比如,如果你对噪音特别敏感,那么一辆隔音效果普遍被车主诟病的车型,可能就不适合你,即使它在其他方面表现再好。
根据一些权威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年来关于车身附件及电器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投诉一直位居前列,这提醒我们,在购车前对这些关键部分要给予格外的关注。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试驾车可能存在的“陷阱”。
很多厂家提供的试驾车都是顶配甚至选装了各种高级配置的“特装版”,比如用上了价格昂贵的品牌轮胎,或者搭载了最顶级的音响系统。
而当你实际购买的中低配车型,可能在这些方面就会“减配”。
所以,试驾时最好能问清楚试驾车和自己意向购买的车型配置上有哪些具体差异,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试驾到与自己目标配置完全一致的量产车。
然而,当我们完成了所有这些严格的审查,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付款提车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心态就需要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了。
之前那个拿着放大镜找问题的“审查员”应该立刻“下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懂得欣赏和包容的“拥有者”。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已经为这辆车付出了金钱和心血,它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如果这个时候还天天盯着它的那些小毛病不放,不断地用它的缺点来折磨自己,那不就等于承认自己做了一个失败的决定,天天给自己添堵吗?
这会让我们的用车体验变得非常糟糕。
明智的做法是,把注意力从缺点上移开,转向去发现和享受它的优点。
当初你之所以在众多车型中选择了它,一定是它有某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
或许是它宽敞舒适的空间,或许是它平顺节油的动力,又或许是它某个贴心的设计。
从今往后,你要做的就是多去感受这些优点带给你的便利和愉悦。
比如,你可能会觉得它的起步加速不算迅猛,但你可以换个角度想,这样平稳的起步能让家人坐得更舒服,也更省油。
你可能会发现它的车机系统偶尔会慢半拍,但你可以告诉自己,这正好给了我一个集中精力看路的机会,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和你的爱车相处时,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快乐远远大于那些微不足道的瑕疵。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车主提车后后悔不迭,就是因为没能完成这个心态的转变。
比如有的朋友买了配置很高的新能源车,提车后却天天抱怨那些所谓的“智能配置”华而不实,结果越用越闹心,最后甚至折价卖车。
还有的朋友,买车前没做好功熟,买了一辆有烧机油通病的德系车,结果后备箱常年放着机油,开车出门心里总是不踏实,原本的驾驶乐趣也荡然无存。
这些都是因为在购车前没能把“审查员”的工作做到位,而在购车后又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说到底,买车的过程,和我们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重要关系很像。
就像谈恋爱一样,在确定关系前,我们会睁大眼睛,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方方面面,包括优点和缺点。
而一旦决定携手步入婚姻,就需要学会更多地去包容和欣赏,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摩擦和不完美。
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复杂工业品,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瑕。
一个成熟的消费者,应该是在充分了解了一辆车的优缺点之后,确认自己能够接受它的缺点,才最终做出购买的决定。
能让你心甘情愿为之买单的,一定是那辆优点足够吸引你,而缺点又恰好在你容忍范围之内的车。
因此,在购车这场人生大戏中,扮演好“事前审查员”和“事后好伙伴”这两个角色,才是让我们不留遗憾、真正享受到有车生活乐趣的终极秘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