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潘先生的比亚迪汉DM-i,最近成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这辆花了近24万买的新车,从今年7月底开始,像被施了魔咒般在三个月内三次进店维修,每次故障都来得猝不及防,把这位老司机折腾得够呛。
故事得从7月28日那个夜晚说起。 潘先生驾车行驶在隧道里,转弯时仪表盘突然弹出"请检查发电系统""动力系统故障"的红色警示。 他本能地踩下刹车,却发现车子像被抽走了筋骨,油门踩到底也纹丝不动,最终只能停在隧道转弯处等待救援。 拖到4S店后,维修人员更换了电控、电池等配件,潘先生本以为能松口气,没想到这只是麻烦的开始。
8月15日提车后,车子安静地停了二十多天,直到9月8日手机APP突然弹出"蓄电池电量低,即将进入休眠模式"的提醒。 潘先生匆忙赶到车旁,发现车子竟彻底"罢工",怎么也发动不起来。 二次进店后,4S店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更换车载充电器,可这次维修后不到两周,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9月21日,潘先生从金华返回杭州,刚下高速车子又跳出熟悉的故障提示。 这次更让人后怕——仪表盘显示电量和油量都充足,车子却毫无征兆地失去动力。 "就像开车时突然心脏骤停,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潘先生心有余悸地说。 而4S店的检查结果更令人困惑:第三次故障原因是电池包内部保险短路,与前两次的电池电量不足、车载充电器故障完全不同。
三次进店,三次不同的故障原因,三次更换不同配件,这样的维修频率让潘先生坐立难安。 "每次故障前续航都充足,车子却突然趴窝,这哪是代步工具,简直是移动的定时炸弹。 "他无奈地表示,现在每次开车都提心吊胆,生怕在高速公路或隧道里重蹈覆辙。
面对车主的担忧,4S店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第一次是蓄电池(非主电池)电量不足导致;第二次是车载充电器故障;第三次则是电池包内部保险短路。 虽然车辆仍在保修期内,但已超过三包期,按规定无法退换车。 不过,4S店提出了折中方案:若一年内或两万公里内再次出现同类故障,可启动退车流程。
但潘先生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 他坚持要求延长至两年五万公里内出现同类故障即可退车,并希望4S店能出具书面承诺:若因车辆质量问题引发人员伤亡,每个座位赔偿188万元或医疗费用18万元。 这些要求被4S店拒绝后,双方陷入僵局。
这起看似普通的汽车质量纠纷,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出行安全的深层焦虑。 当价值24万的新车在保修期内频繁出现动力系统故障,当4S店与车主对"安全标准"各执一词,我们不禁要问:汽车厂商的质量把控是否到位? 售后服务的承诺是否足够有诚意? 更重要的是,当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厂商的退换政策产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平衡?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故障率虽逐年下降,但仍存在个别案例。 潘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可靠的质量保障;再完善的售后,也应以消费者的安全感为前提。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的爱车在保修期内频繁出现动力故障,你会选择妥协接受厂商方案,还是坚持维权到底? 对此你怎么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