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Q2营业利润下跌29%,谁来“背锅”?

大众汽车Q2营业利润下跌29%,谁来“背锅”?-有驾

▲文 | 外企君小编 图 | Antoni Shkraba Studio

利润暴跌29%!大众汽车转型之路遭遇“关税风暴”!”

——

上周五,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公布了一份令市场震惊的季度成绩单:第二季度营业利润仅为38.3亿欧元,较去年同期的54亿欧元大幅缩水29%;同时,808亿欧元的季度营收也低于分析师822亿欧元的预期。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家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明确表示,正在应对美国关税的“破坏性影响”,并因此下调了全年业绩预期。

大众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从财报数据中可见,其核心问题在于利润空间的急剧压缩。尽管整体销量保持稳定,但北美市场税前利润竟暴跌近50%。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的政策虽非直接针对德国车企,却如同在产业链中投入一颗深水炸弹。大众在中国拥有庞大供应链体系,其电动车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机控制器等高度依赖中国制造。关税压力直接推高了其在美销售车型的成本。与此同时,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价格战硝烟弥漫。大众为捍卫市场份额被迫加入“价格绞杀战”,利润空间被进一步侵蚀。

深入观察,大众的困境远不止于关税的“外伤”,更深层次的“内伤”在于其转型战略面临的严峻挑战:

软件之踵持续作痛: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始终未能摆脱困境,导致多款关键电动车型(如奥迪Q6 e-tron、保时捷Macan EV)的研发和交付一再延迟。这不仅错失市场良机,更大幅增加了研发成本。

燃油车优势渐成负担:大众庞大的传统燃油车业务曾是“现金奶牛”,如今却面临全球加速电气化的挑战。维持传统产线的成本与向电动化转型的巨额投入形成双重挤压,利润持续承压。

中国市场攻守艰难: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大众虽全力投入,但其ID系列电动车在激烈的本土品牌竞争中未能复制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地位,市场份额面临严峻挑战。

外企君小编观察认为,这场利润暴跌的危机,迫使大众站在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

成本大刀或将落下:为挽救利润,大众很可能加速推进降本增效计划,措施可能涉及人员优化、生产流程重组等。能否精准施策,避免伤及核心创新能力,将考验管理层智慧。

“东方合作”加速:面对软件短板,大众已采取务实策略。去年入股中国新势力小鹏汽车并达成技术合作框架,正是其借力中国在智能电动车领域优势的关键布局。未来此类合作可能进一步深化,成为其突破技术瓶颈的重要路径。

价格策略两难:在价格战与维持品牌溢价、保障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点,将是大众面临的持续性难题。单纯降价可能损害长期品牌价值,但固守价格又恐丢失市场。

电池战略再审视:大众曾雄心勃勃推动电池自产计划。然而,在成本压力下,其已放缓了部分电池工厂建设。未来是否会更加依赖亚洲成熟电池供应商以降低成本,值得关注。

大众汽车第二季度财报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汽车巨头在百年产业变革浪潮中所承受的剧烈阵痛。美国关税壁垒只是导火索,深层原因在于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成本压力与市场格局剧变的多重夹击。

财报数据背后,是传统汽车巨头在产业革命中艰难转身的普遍困境。大众的十字路口,亦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缩影。其未来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版图的重构进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