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对红旗说再见?真相令人唏嘘
今天打开热搜,看到“玉渊谭天:中方已做好对日实质反制准备”高居榜首,而我却想起了另一个话题——红旗汽车。就在不久前,朋友圈被两张图刷屏:孙颖莎坐在红旗真皮后座,王楚钦站在车旁。这两张图本是红旗的代言宣传,却意外引发了网友们的创意二改,有人把王楚钦“塞”到了车底,配文“卑微大头”。笑过之后,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在网上玩红旗的梗,却不愿真正为它买单?
月销229辆的残酷数据背后
2025年6月,红旗EH7仅卖出229辆,不及第一名小米SU7的百分之一。天工系列三款新能源车型月销量均未突破千辆。这样的数据无疑给红旗的新能源战略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表面上,红旗整体销量还不错——2025年上半年达22.5万辆,同比增长11.8%。但细看就会发现,新能源产品占比不足三成,远低于行业50%以上的渗透率。更令人担忧的是,主打年轻市场的多款车型均未获得预期反响。
从“官车”到“网约车”的尴尬标签
红旗在年轻人心中存在明显的认知割裂。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红旗的认知集中在两个极端标签:40岁以上群体认为是“国家领导人座驾”“老干部专用车”,30岁以下群体则视为“网约车常见品牌”。
这种双重标签将红旗困在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尴尬境地。当年轻人看到越来越多的红旗H5进入出行市场,他们很难将其与“高端”“时尚”“个性化”这些年轻消费者看重的特质联系起来。
红旗试图通过赞助博鳌论坛、亮相巴黎车展维持高端调性,又推出“红旗青年实验室”、与李宁推出联名款卫衣尝试年轻化。然而这两种极端营销策略反而加剧了品牌的身份混乱。
技术口号与现实体验的鸿沟
红旗在技术发布会上展示的蓝图雄心勃勃。新发布的阩旗技术“SIGHT(洞见)531”发展战略宣布,未来五年将攻克558项关键核心技术。但这些宏伟蓝图与实际用户体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天工E001定价30-40万元区间,首月订单仅827台,不及同期上市的小米SU7的零头。其CLTC续航650公里的数据看似亮眼,但实际冬季续航达成率仅68%,智能驾驶系统仍停留在L2+水平,与华为ADS 2.0、小鹏XNGP存在代际差距。
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红旗车型都遭遇冷落。数据显示,60%购买红旗H5的车主年龄都在30岁以下。这些年轻车主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被红旗的颜值和奋发向上的设计语言所吸引的普通年轻人;第二类是坚定的燃油车支持者;第三类则是纯粹的颜值控,偶然间刷到H5的视频,瞬间被种草。
这说明年轻人并非排斥红旗这个品牌,而是拒绝那些不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他们更愿意选择技术领先、用户体验出色、品牌调性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产品。
红旗还能抓住年轻人吗?
在数字化营销阵地,红旗的表现远不及造车新势力。红旗抖音账号内容以产品参数解读为主,缺少用户故事和场景化内容,平均点赞量不足5000,同期蔚来平均3万+。
红旗的营销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策略。对比蔚来通过NIO Day打造宗教式用户狂欢,理想凭借“移动的家”精准切入家庭场景,红旗的营销始终未能找到情感共鸣点。
2026年,红旗计划与华为推出首款搭载全栈解决方案的红旗9系。这或是红旗最后一次机遇窗口。
我的思考
看着热搜上“浙江公厕被打女孩确诊白血病”的消息,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品牌命运,都充满变数。红旗的问题不在于历史太长,而在于与当代年轻人的对话方式不对。
年轻人拒绝的不是红旗的历史底蕴,而是空有历史却没有与时俱进的产品力。他们期待看到的不是一个沉浸在往日荣光中的“国车”,而是一个能够与世界顶级品牌同台竞技的“国民车”。
就在这个月,汽车市场热闹起来,八款SUV准备上市。埃安i16、捷途旅行者C-DM、哈弗H6L、岚图泰山……这些新车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有的在搞增程技术,有的在比拼智能驾驶,还有的坚持做混动车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红旗若不能真正理解年轻人,恐怕不仅会失去他们的购买,最终连被当做段子调侃的资格都没有。
毕竟,当年轻人连调侃都不愿意时,这个品牌就真的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