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没人要,卖肠却成“顶流”,看来有些中年男人的梦想,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谁能想到,大众汽车美国工厂现在反倒是香肠卖得比车还火?查塔努加工厂,原本汽油味十足的地方,悄悄把ID.4电动车生产线的组装速度拉慢,员工都快要靠休假吃饭了。别看休假期间能拿80%的工资和福利,这背后藏着大众电动车在美国市场跌进冰窖的真相。
人家特斯拉风风火火冲锋在前,大众ID.4也不差,2023年还能卖出3.8万辆,可到2024年数字直接腰斩,只剩1.7万辆。更刺激的是,今年第二季度销量干脆暴跌65%,一季度连2000辆都没混到。有人问过,大众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其实,关键问题就卡在补贴这道坎上。
本来美国政府一直给电动车发糖,ID.4还能靠税务抵免多拿7500美刀,这下补贴没了,车也卖不动了。2025开年那会儿,ID.4还牛气冲天,是美国第三大热销电动车。结果补贴一撤,定位漂亮的位置说没就没。更狠的还在后头,“大而美”法案一落地,新能源车补贴直接宣告终结,9月30日就要见底。急了,大众只能把ID.4月租价降到了全美最低的129美元——你没看错,这价格连共享单车都快追上了,可依然救不回来卖不动的局面。
这时候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大众的副业咖喱肠竟然意外封神。2024年,大众香肠一年能卖八百五十万根,比全球卖出去的车(约九百万辆)还差不了多少。你说“人民的汽车”怎么最后变成“人民的香肠”?是不是该把品牌换成美食企业了?大众香肠自1973年诞生,陪员工下班喝啤酒配肠的画面,硬生生顶掉了车企光环。副业能给点甜头,但汽车主业的利润就像煮过头的面条,看着还行,捞起来一抖全碎了。
美国市场发生这些事,专家们都急得直拍桌子,Karl Brauer分析补贴结束后,美国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说不定马上掉到4%以下,2026年前也许稳定不起来。过去的ID.4是德国人的骄傲,如今变成餐桌上的谈资。就连大众集团CEO奥博穆都被工会盯上,说你手里一边抓大众,一边拽保时捷,这饭碗是不是太满了?工会直接逼他得选一个放下,不然集团士气都要散了。
别光看美国,在德国大众总部,日子也不咋好过。今年上半年财报出来,销售收入1584亿欧元虽然还保持,但营业利润直接掉了三分之一,只剩67亿欧元。税后利润也少了快四成,只剩44.77亿。为什么利润缩水这么快?除了美国加征进口关税让大众亏了13亿欧元,还因为奥迪和软件部门重组,拨备了7亿。
财报里最讽刺的是,电动车全球交付竟然能逆势暴涨46.7%,达到46.55万辆,占总销量的10%。本来这属于好消息,可仔细挖一挖,保时捷、奥迪、宾利这些豪华阵营全都掉队,销量一路往下滑。中国市场不争气,美国关税压顶,电动化又步履蹒跚。保时捷只能调低年度盈利目标,豪门光环就像落叶,一阵风就没影了。
回头看看大众的发家史,从1937年“人民的汽车”概念到甲壳虫横扫全球,再到高尔夫席卷街头,到现在,电动化转型像走迷宫,总是撞墙。1945年甲壳虫成了德国经济的复兴英雄,2003年停产时已经卖了2150万辆。1974年大众高尔夫一登场,直接抢走了甲壳虫“销量王”的名号。再往后,2017年打出Roadmap E电动化计划,2019年ID.3宣告进军新能源,都是铁打的传奇。现在风水轮流转,当年封神的“国民神车”,突然在补贴退坡的寒冬里打摆子,谁心里不堵得慌?
说到底,大众电动化还是卡在软件上。烧了1800亿欧元要搞转型,结果第一阶段就栽了个大跟头。早在1970年,大众就在搞未来研究中心,电动汽车琢磨了半天,到头来还是“起大早,赶晚集”。燃油车有激情,电动车全靠芯片和代码。哪里出问题?就是软件。别说啥机械素质,驾驶质感,不少ID系列车主吐槽说车机那套系统卡得跟老爷机似的,就连用外接CarPlay导航都觉得心累。搞得研发团队都心烦,2019年ID.3明明已经生产出来,却因为软件一堆BUG,只能一直停在停车场发呆,交付时间一拖再拖。
上市以后,投诉如雪片乱飞,美国公路交通局管不住车主抱怨:卡顿、掉线、故障码乱跳。2024年5月,大众在美国不得不召回八万辆ID.4,就因为系统有漏洞,屏幕黑了,连速度表信息都显示不出来。大众管理层急得用脚赶路,只能猛砸研发钱、找中国科技公司一起突破。合作地平线、中科创达,还有加大中国研发,但能不能真把软件问题打下去?没人敢拍胸脯保证。
其实说到大众,绕不开中国这座“救命稻草”。1985年,大众和上海合资,桑塔纳一登场,成了中国几代人心里的“国民神车”。那时候,有辆桑塔纳在街上开,谁不是抬头挺胸?捷达也很快加入红火的阵营,上汽大众还创下了累计2800万辆产销的纪录。
时过境迁,桑塔纳成车市传奇不假,但大众的“中国情书”也遇上冷风。2025年上半年,大众在中国交付131万辆,同比略降2.3%,利润、销量、回报率样样缩水。2024年全年才卖了274万辆,利润也掉到17亿欧元。上汽大众压得董事长喘不过气,CEO贝瑞德形容当前中国车市为“一群赌徒在赌桌上豪赌”,90%的车企都赚不到钱,卖一辆亏一辆,成了行业公开秘密。
虽说大众依然在新能源信心满满,押注2030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能飙到74%,但谁都明白2025年还只是“过渡期”,真正的腥风血雨在2026-2027年,届时三十款新能源新军就要炮轰市场。大众的对策也挺硬,燃油车没放弃,2030年前还要推出17款新车;新能源更是全押小鹏这边,联手开发智能电动新车,开发周期一下子缩短到两三年,给欧洲研发也提速。
看客们对行业的价格战很有感触,8月中国新能源渗透率飙到55.3%,股市都快变成新能源车的后花园。新能源乘用车连续六个月渗透率超过50%,传统巨头们看着也只能狠咬牙。大众这艘巨轮能不能借中国“智造”补齐短板?电动化、智能化、国际政治风波,三重夹击下,大众到底能不能从中国市场学到真经?2026年那三十款新电动车、一条比研发速度还快的时间轴,才是命运的关键。
最后问题来了,中年男人的“国民神车”还能再冲一波“封神”吗?大众副业香肠能替主业续命?还是说,这波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时代只能靠副业苟到下一个时代?你自己怎么看难题:大企业转型遇到政策变动、技术短板、市场恶战,到底该怎么走?大众的“中国药方”,能不能治好电动焦虑?不怕你吹,等2026年电动车大军杀出来,我们再聊聊是香肠先赢,还是国民神车第二春。留言区里聊聊,你更看好谁,副业还是主业,电动还是燃油?别客气,说说你心里的答案!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