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有驾

上周末跑了趟长途,专门在服务区守着那些开新车过来充电的车主。倒不是闲得慌,主要是想看看这些号称“超充”的车,到底能不能真像宣传里说的那样——4分钟从10%跳到60%。

守到下午三点,终于来了辆挂着绿牌的轿车。车主插上充电枪,我假装抽烟凑过去瞄了眼屏幕:930V的电压数字在跳动,电流稳定在380A左右。心里默默掐着表,大概13分钟后听见“滴”的提示音,电量显示79%。车主拔枪走人,全程比加油也就多花五六分钟。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有驾

这事儿多少让人琢磨出点门道。那些搞全域800V架构的厂家,其实玩的是个系统工程——母线电压顶到930V,配合碳化硅电驱模块,相当于把整条输电通道都拓宽了。打个比方,原来400V平台像是两车道乡道,现在直接修成四车道高速,电流密度自然就降下来,线缆跟着减重不说,发热问题也没那么棘手。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数据多半带着理想化色彩。我后来特意挑傍晚充电高峰又去测了次,同一个桩同一款车,充电功率直接腰斩到200kW。电池温度显示18℃,系统压根没预热。你看,实验室里那些25℃恒温、电池提前烤热的条件,日常用车很难凑齐。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有驾

说到技术下沉,这两年确实有点意思。以前只有百万级电动跑车才舍得上的碳化硅模块,现在二十来万的车也开始标配。我认识个搞供应链的朋友透露,碳化硅晶圆良品率这两年提升明显,成本降到原来三分之一,车厂才敢大规模铺开。至于那套5C快充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把导流网做成立体结构,锂离子跑动的路径缩短差不多四分之一,充电时电芯温差能压在2℃以内——这指标放五年前想都不敢想。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有驾

但凡事都有代价。侧面被刮蹭需要换电池包的时候,你大概会发现账单上多出个占车价四成的维修费。那些CTB一体化车身,电池包和底盘长成一体,确实让车架硬得像罐头,碰撞测试成绩漂亮,可拆装起来就是牵一发动全身。

还有个细节值得琢磨。现在不少车搞后轮主动转向,低速时后轮反向偏,转弯直径能缩到10米出头,停车倒库确实轻松不少。高速并线的时候后轮跟着前轮同向摆,车身姿态稳当很多。但东北的朋友跟我吐槽过,冬天那套转向机构容易冻出异响,得定期往齿条上喷润滑剂。技术是好技术,落地还得看气候。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有驾

混动那块也有说道。有些车的1.5L发动机标着45%热效率,靠的是深度米勒循环——进气门迟闭,让实际膨胀比大于压缩比,燃烧效率自然就上去了。只不过这种调校需要配0W-16的低粘度机油,保养一次比普通车贵个百来块。还有那种带主动格栅的车,高速跑起来自动关闭进气口降风阻,理论上能省6%的电。但去过沙尠多的地方,格栅电机容易卡沙子,两万公里就得清理一次导轨。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有驾

说到底,技术进步是实打实的,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概念车上的玩意儿,确实在往家用车上搬。只是从PPT到方向盘之间,总有些工程师没写进白皮书的妥协。气温不对劲的时候超充速度打折扣,维修成本高出预期,新功能偶尔闹点小脾气——这些琐碎经验,或许比参数表更值得留意。

那台号称12分钟充满80%电的车,我在服务区蹲守了一下午才发现的事-有驾

那天在服务区,临走时碰见个开传统燃油车的大哥,盯着充电车位叹气:“这些新玩意儿,真搞不懂。”我笑着递根烟:“其实也没那么玄乎,无非是把以前烧油的效率,换了种方式再挤一遍。”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发动机轰鸣声里开走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