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

2025年这会儿,汽车圈的气氛和去年真不一样。前两天我在小区楼下碰见老李,他刚换了辆新能源,说起买车时销售一口气给他念了十几条配置,最后让他心动的还不是便宜,而是那个“兜底智能泊车”。老李说:“现在停车位窄得像鞋盒子,这玩意儿要真靠谱,我就省心多了。”可你别说,比亚迪这步棋,还真把不少同行整不会了。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有驾

价格战打到头,谁还敢降?听修理厂的赵师傅讲,今年进厂修补漆的大部分都是被自动泊车刮蹭的小伤。可这些事儿搁以前,大伙都认命自己掏钱,现在有厂家跳出来说——你用我的智能泊车,要是撞出点啥,全算我的。这话放在微信群里炸开锅,“真的假的?”、“终身管?不限首任?”、“售后不怕赔死啊!”群友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其实比亚迪也不是头一回靠技术吃饭。早些年混动那会儿,就有邻居夸它电池耐造。我记得前年大雪天,有个哥们用它家老款DM,在地下库倒库,一脚油门滑进柱子边上——结果系统识别慢半拍,还好没碰着。但现在据说新出的“天神之眼”,传感器布得密、算法更新快,遇到杂乱路况也能及时反应。有次4S店技师顺嘴提过,这套东西他们内部测过几轮,每次都挑最麻烦的场景,比如路边堆雪、井盖鼓包啥的,都能稳住,不像早几年那些光会看白线、不认锥桶的小聪明。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有驾

不过冷知识来了,其实市面上不少品牌自动泊车功能,都悄悄写着“小字免责”:比如只对标准划线有效、雨雾天气失效或者低速才启用。用户吐槽最多的是遇到障碍物识别不全,还有就是第三方摄像头装配精度参差。今年春节前,我表弟开的某合资品牌SUV,在商场地下室试了一把自动入位,结果方向盘转了一半突然罢工,人吓一跳。售后解释,是软件没跟上硬件升级,新旧模块打架。这种情况,你让厂家兜底?估计客服先甩锅供应商。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有驾

但为啥比亚迪敢直接拍胸脯担责?本地维修站刘师傅分析,他们家核心零部件基本自研,从电池、电控再到摄像雷达,全链条自己攥着。“咱干修理几十年见多了,那些拼装货根本做不到全流程闭环。”刘师傅叼着烟嘀咕,“人家能扛这个风险,就是因为知道哪块短板已经补齐。”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有驾

再聊点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有朋友年前买的新款车型带远程召唤,说是在地库手机一点就能叫出来,但实际上冬天下雨湿滑时偶尔卡壳,有时候停太偏传感器还误判成障碍物报警。这类细节,用惯传统手动挡的人可能体会不到,但年轻用户越来越在乎科技体验流畅与否。所以今年二手市场开始出现一种怪现象:带高阶辅助驾驶功能且官方承诺终身质保(不限首任)的车型,比同级普通配置二手价高出五千块左右。一位做二手生意的大姐直言:“买这种省心,不怕以后掉链子。”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有驾

也有人私下议论,这种“全额担责”的政策是不是噱头大于实际?毕竟极端情况下事故责任怎么界定,到底是系统问题还是人为操作失误,目前没有权威案例。不过据业内朋友透露,有几个中小品牌其实想学,可研发和售后预算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摊子。他们更愿意花钱搞外观升级或推限量版,而不是去啃这些烧脑又费钱的新技术。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有驾

最近朋友圈里还有个段子:未来选新能源,看谁敢给你写纸面承诺书。不拼参数表,不拼虚标续航,就看谁够胆给客户当保姆。从价格卷成泥,到现在开始卷安全和服务,也算是时代变迁吧。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有驾

昨晚邻居王叔喝茶聊天,说等明年再看看,如果哪个牌子的智能驾驶真的连老太太倒库都放心,他考虑换台新的接送孙女上下学。“反正我们开惯燃油老破小,对这些电子玩意儿还有点怕,”他说,“但要是真有厂家肯一直负责,那我信一次。”

比亚迪“兜底泊车”新政背后:技术自信还是行业难题?-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