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智能便利背后的隐患需警惕

山东威海,一个看似平静的午后,李先生的小米SU7却上演了一出“幽灵启动”的惊魂剧。车辆在无人触碰手机、无感钥匙远离的诡异情境下,竟自行启动并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向前滑行,险些酿成事故。这段监控视频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击碎了公众对智能汽车“安心出行”的幻想。面对铁证如山的视频,小米客服那句轻飘飘的“误触App”回应,显得何其苍白无力,不仅未能平息众怒,反而激化了公众对智能汽车安全性的深层忧虑。这起事件,远不止是车主个人的惊魂一刻,它更是对智能汽车核心安全机制的严峻拷问,赤裸裸地揭示了智能出行时代潜在的技术漏洞、厂商责任缺失以及那摇摇欲坠的消费者信任。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智能便利背后的隐患需警惕-有驾

此次“幽灵启动”事件的核心,在于智能汽车远程启动功能与多重安全机制的集体“失效”,这简直是现代科技的黑色幽默。李先生的监控视频,如同法庭上的铁证,明确无误地反驳了“误触”这一敷衍之词。资深车迷们并非空穴来风,他们分析指出,无感钥匙功能可能受到无线电波干扰,导致系统误判钥匙位置,或者车辆电子控制系统存在深层逻辑漏洞,在未接收到任何合法指令的情况下,竟然自行解除了安全限制。这并非小米SU7的独家“表演”,此前已有其他小米车主反映车辆自动亮大灯或“幽灵刹车”等异常行为,而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被客服归结为“误触”。这些零星却又惊人相似的现象,共同指向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安全漏洞的冰山一角。这不禁让人想起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画饼”六年,OTA升级承诺屡屡落空的窘境,那背后暴露的正是“硬件跟不上软件”的矛盾,以及智能汽车在复杂电磁环境和软件逻辑设计上的固有风险。我们必须承认,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的每一个bug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幽灵”。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智能便利背后的隐患需警惕-有驾

面对如此严重的潜在安全隐患,小米汽车官方的沉默和客服那句“不清楚”的回应,无疑是火上浇油,直接将消费者信任推向了悬崖边缘。智能汽车作为高度复杂的集成产品,其安全漏洞的调查和解决,绝非一句“误触”或“不清楚”就能搪塞过去。这需要厂商主动公开行车数据、系统日志,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进行彻底的技术复盘。我们并非没有先例,2025年9月,小米SU7曾因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存在碰撞风险,主动进行了OTA召回,通过远程升级修复了软件缺陷。这本应是其快速响应和解决软件问题能力的明证。然而,在这次“幽灵启动”事件中,小米汽车未能及时、透明地回应,不仅严重损害了其刚刚建立的品牌形象,更未能履行其在产品设计、测试和售后服务中应尽的社会责任。这种“选择性透明”的态度,是对消费者智商的侮辱,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阻碍。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智能便利背后的隐患需警惕-有驾

智能汽车的远程控制功能,如同潘多拉的盒子,在带来极致便利的同时,也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早已明确规定,生产者有责任对存在缺陷的产品进行召回,即使通过OTA在线升级修复问题,也必须按照正规召回流程进行备案并向社会公开。这并非儿戏,而是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庄严承诺。我们不能忘记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前车主利用远程控制权限恶意熄火奔驰车,导致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失控,这不仅凸显了远程控制权限管理不巨大可能引发的法律责任,更是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智能汽车厂商必须建立起比传统汽车行业更为严格的软件测试与验证机制,确保远程控制和所有安全机制的健壮性、不可篡改性,并对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负起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伦理和法律的边界问题。

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智能便利背后的隐患需警惕-有驾

“幽灵启动”的警钟,在智能汽车时代的黎明时分,敲得震耳欲聋。它不仅拷问着小米汽车的技术底线和责任担当,更是在提醒整个智能汽车行业:安全,永远是创新的基石,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厂商必须以更开放、更透明的态度直面问题,积极配合调查,公开技术细节,并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机制,通过负责任的行动重建消费者信任。否则,那短短15秒的惊魂,可能成为智能出行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演变为一场信任崩塌的灾难。我们需要的不是“误触”的敷衍,而是对生命和安全的敬畏。智能汽车的未来,不应是“幽灵”横行,而应是科技与信任的坦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