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通用跟进,全球供应链迎大震荡

美国两大汽车巨头特斯拉和通用汽车同时向供应链挥刀,要求在未来1-2年内彻底清除美国本土车型中的中国零部件。 这一指令看似是产业战略调整,实则是政治压力下的被动抉择。

突发,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通用跟进,全球供应链迎大震荡-有驾

特斯拉上海工厂曾以55秒下线一辆车的效率成为全球制造业标杆,如今,它被迫放弃支撑自己崛起的“黄金引擎”。通用汽车更激进,直接设定2027年为“清零中国零件”的最后期限。

现实是,美国零部件供应商协会主席公开承认:“不是不想换,是根本找不到无缝替代! ”这场脱钩行动,正在演变为企业自断筋骨的困局。

政治指令下的供应链地震

2025年11月,特斯拉向供应商发出通知,要求为美国生产的车型彻底停用中国零部件,并在1-2年内完成替换。 几乎同一时间,通用汽车对数千家供应商下达指令,要求2027年前完全清除中国供应链。

两家企业的行动高度同步,并非偶然。 特斯拉旗下SpaceX与美军合作紧密,通用汽车则依赖政府项目订单,它们均难以规避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流”的政治施压。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是直接导火索。 例如,部分中国产汽车零部件已被征收高额关税,迫使企业寻求替代方案。 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强化本土制造要求,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选择空间。

车企的应对策略暴露了政策与现实的矛盾:通用汽车表面上要求供应商清除中国零件,却允许零件通过墨西哥组装后贴标“美国制造”进入北美市场。 这种“洗产地”的操作,成本更高且流程复杂,被行业视为“自找绕路”。

突发,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通用跟进,全球供应链迎大震荡-有驾

技术、成本与时间的三重壁垒

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一辆现代汽车包含约三万个零件,中国已渗透到从稀土磁材、电池模组到低端注塑件的全产业链环节。

在关键技术领域,中国拥有绝对优势:全球88%的稀土加工产能、80%的动力电池材料供应,以及垄断性的专利体系(如锂电池隔膜技术)。 美国供应商协会主席Collin Shaw指出,数十年的产业链整合难以在几年内逆转,某些零件“花钱也找不到替代品”。

成本飙升已成定局。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制造成本全球最低,Model 3/Y在中国售价比美国低6-8万元。 若将供应链迁至美国或墨西哥,成本预计上涨30%以上。

此外,供应链重构需经历产能建设、工厂迁移、质量认证等环节,周期长达3-5年。 通用要求的2027年时限,仅剩两年窗口,供应商面临资本开支激增和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以电动汽车的稀土磁体为例,中国企业掌握从采矿到加工的完整专利链。 美国MP材料公司虽拥有稀土矿,精加工仍需依赖中国。 试图用越南、墨西哥工厂替代的供应商发现,核心设备、模具和工艺仍来自中国,所谓“脱钩”只是地理标签的漂白。

突发,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通用跟进,全球供应链迎大震荡-有驾

双轨战略与全球化布局

面对政治压力,车企被迫采取“双轨战略”。 特斯拉在中国维持上海工厂的全面运营(95%零件本地采购),同时在美国推动供应链替换。 这种策略旨在平衡政策合规与市场利益,隐含风险:若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特斯拉可能面临技术转移限制或中国市场抵制。

中国供应商则加速全球再嵌入。 宁德时代通过墨西哥工厂向美国出口电芯,比亚迪在印尼建立电池材料基地,均胜电子在泰国设厂供应欧洲车企。

这些企业以“非中”标签满足政策要求,但核心技术仍由中国总部输出。 2025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零部件对欧洲、东南亚出口增长20%以上,抵消了美国市场的下滑。

通用和福特试图通过投资北美矿产降低依赖。 通用与加拿大锂矿商合资开发内华达州锂矿,福特联手澳洲镍钴供应商。 然而,这些项目尚处早期,产能无法短期释放。 2025年5月,福特曾因稀土磁铁短缺导致芝加哥工厂停产,暴露了供应链脆弱的现实。

突发,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通用跟进,全球供应链迎大震荡-有驾

消费者买单与竞争力下滑

供应链重构的代价最终流向消费者。 美国汽车均价因关税和成本上升已上涨15-20%,而去中国化可能导致进一步涨价。 同时,产品性能面临波动。 零件更换需重新经过安全验证,特斯拉的电池替代方案(如与LG能源合作)出现质量一致性难题,可能影响续航里程和安全性。

在中国市场,美系车企份额持续萎缩。 通用汽车市占率从疫情前的12%降至8%,福特仅剩1.6% 若特斯拉坚持“去中化”,可能触发中国消费者的抵制情绪。 上海工厂贡献特斯拉全球三分之一的销量,任何战略误判都将直接冲击营收。

资本市场已亮起警示灯。 特斯拉三季度财报显示,因储能电池完全依赖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其替代计划需投入巨额研发费用,股东担忧利润下滑。 通用汽车虽通过削减在华亏损业务短期盈利,但长期竞争力受质疑。

突发,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通用跟进,全球供应链迎大震荡-有驾

争议焦点:政治正确与商业逻辑的冲突下,特斯拉和通用的“脱钩”究竟是一场必要的战略自救,还是注定失败的政治表演? 当消费者为每辆车多支付数万元,当技术迭代因供应链断裂而停滞,这场豪赌的最终代价会由谁承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