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2025上海车展强势反攻,能否重回巅峰?

2025年的上海车展,大众集团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当一辆轴距加长的奥迪A6L e-tron缓缓驶出时,人群中有人惊呼:“这还是我认识的大众吗?”确实,那个曾经以“燃油车王者”著称的德国品牌,这次带来的全是新能源车。从续航770公里的奥迪E5 Sportback,到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的ID. ERA,再到首次亮相的自研ADAS智能驾驶系统,大众用实力证明了一件事——它不仅要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还要重新定义规则。

“中国定制”背后的野心

大众集团2025上海车展强势反攻,能否重回巅峰?-有驾

过去几年,大众在中国市场并非一帆风顺。当新势力车企以“月更”速度推出新车时,传统巨头的转身显得有些笨重。但这次车展,大众一口气甩出五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能源车。奥迪A6L e-tron直接把轴距拉长,后排空间堪比头等舱;ID. ERA的增程式技术更是直接瞄准了“续航焦虑终结者”的称号。这些车型的共同点是:完全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设计,连车机系统里的导航都能精准识别方言指令。一位现场观众调侃:“大众这是要把‘本土化’三个字刻进车标里啊!

更关键的是,大众不再只是“全球车中国改”,而是让中国团队深度参与研发。比如新推出的CMP电动平台,开发周期比过去缩短30%,成本优化40%。一汽-大众的工程师透露:“以前我们更像执行者,现在从车型定义到技术方案,中方团队有了更多话语权。”这种转变让产品更接地气。比如某款概念车的座椅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家庭对“大沙发”的偏爱,车机系统甚至能通过摄像头识别车内是否有儿童,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和娱乐内容。

大众集团2025上海车展强势反攻,能否重回巅峰?-有驾

“会学习的车”和“超级平台”

大众集团2025上海车展强势反攻,能否重回巅峰?-有驾

如果说新车是面子,技术就是里子。大众这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自主研发的ADAS智能驾驶系统。这套由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中国企业地平线联合开发的系统,能通过AI自主学习驾驶习惯。现场演示中,车辆在拥堵路段自动跟车时,刹车力度和加速响应几乎与人类司机无异。工程师打了个比方:“它就像个会观察、会总结的副驾驶,开得越久越懂你。”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大众对“速度”的重新理解。过去合资车企常被诟病“节奏慢”,但这次一汽-大众用CEA电子架构砍掉了30%的控制单元,算力却提升了50%。这意味着,从用户下单到新车交付,周期大幅缩短。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大众的研发速度终于跟上了中国市场的‘内卷’节奏。”更有趣的是,大众展台上出现了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装在奥迪燃油车上。这种“德系硬件+中国智能”的组合,打破了人们对合资车“保守”的刻板印象。

大众集团2025上海车展强势反攻,能否重回巅峰?-有驾

“油电混全智”的超级航母

大众集团2025上海车展强势反攻,能否重回巅峰?-有驾

大众的反攻不仅是产品和技术,更是一场战略重构。过去,合资车企常被比作“用旧地图找新大陆”,但这次一汽-大众直接换了导航——2026年起,他们将推出10款全新车型,涵盖纯电、插混、增程和燃油。用一汽-大众高管的话说:“油的优势不丢,电的机会不让,混动的效率不缺,智能的体验不弱。”这种多线押注看似激进,实则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精准布局。例如,全新揽境SUV的第三排座椅能完全放平,秒变“移动KTV包厢”,瞄准了家庭用户;而ID. AURA概念车的语音控车功能,连方言版“打开天窗”都能秒懂。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众正从“技术采购”转向“生态融合”。与中汽中心合作的“珠穆朗玛计划”,聚焦新能源汽车安全;自主研发的智慧座舱Hi Space,允许用户自定义车内场景,比如一键切换“露营模式”或“亲子模式”。这些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真正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一位体验过Hi Space的车主感慨:“合资车终于不再只是‘皮实耐用’,也开始玩‘黑科技’了。”

大众集团2025上海车展强势反攻,能否重回巅峰?-有驾

写在最后:王者的新赛道

大众的这场反攻,让人想起它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时的场景——同样是本土化,同样是技术革新。不同的是,这一次它的对手不仅是丰田、通用,还有一群“生于互联网”的新势力。但大众的底气在于:34年的深耕让它比谁都懂中国用户,而“油电混全智”的战略又让它避免了“偏科”风险。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说:“当德国严谨遇上中国速度,这场变革注定不只是回归,而是超越。”

2025年的上海车展,或许会成为大众重回巅峰的起点。毕竟,能在中国市场活下去的车企,从来都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次次打破规则、重新定义规则。这一次,大众显然准备好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