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补贴力度前所未有

最近有个数据挺炸眼的,说是某新能源车企2023年卖了一堆车,但一年下来,居然亏了超过50亿。50亿啊!这家企业的市值也就1000多亿,等于直接亏掉了5%。亏得离谱是吧?而且更扎心的是,销量其实涨了不少,结果越卖越亏。有人说这简直是“烧钱烧到地心”。还有人嘀咕,这么搞下去,是不是新能源车的故事也快讲不下去了。

别急,咱们慢慢拆开来看。

先捋数字。销售收入有了,销量也不算低,甚至单车均价还不低。听起来还挺健康的,但问题出在哪呢?两个地方。一个是毛利率直接趴地上,甚至个别季度还负了。啥意思?就是卖一辆亏一辆,还特别认真地亏。行业里一般认为汽车毛利率能做到10%-20%就算健康了,而这家企业毛利率有时候竟然是负的。再一个是研发投入非常高,占营收的比重超过20%。研发是好事,但当收益跟不上时,就显得压力山大。总结一下:表面上销量红红火火,实际上成本、费用都压着利润喘不过气。

那问题来了,这种“卖得多亏得多”的情况,是这家企业的问题,还是行业普遍现象?

先看同行。其实不少新能源车企都在亏钱,尤其是新势力这块。比如某个风头很劲的品牌,前几年亏了上百亿,直到最近才刚刚转正。而传统车企虽然在新能源部分也亏,但好歹能靠燃油车业务兜底,没那么狼狈。反倒是外资品牌,比如特斯拉,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毛利率高达20%以上,人家不光不亏,还赚钱赚到飞。但别急着羡慕特斯拉,它早期也是一路亏过来的,只不过后来规模做大了,成本摊薄了,才开始盈利。

所以说,新能源车企亏钱,其实行业里挺普遍的,尤其是新势力。为什么?咱接着拆。

第一个原因:研发烧钱。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不一样,从电池技术到自动驾驶系统,全是高科技,而且这些东西贵得吓人。你不砸钱搞研发,就别想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传统车企研发占比可能在5%-10%,而新势力普遍超过10%,有的甚至能到20%-30%。但这钱烧得值不值,得看后续能不能转化成利润。

第二个原因: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市场现在是个红海,大家都在拼命补贴、降价抢用户。你降1万,我就降2万,结果就是大家一起亏。比如今年年初某头部品牌打价格战,一降就是好几万,其他品牌不得不跟进。消费者是开心了,但企业头都大了。更别提地方政府的购车补贴、新能源补贴,企业自己还得再贴一部分,这种肉搏战,输赢还不好说。

购车补贴力度前所未有-有驾

第三个原因:规模效应没起来。特斯拉为什么能赚钱?一个核心原因是它的规模够大,一辆车的成本被摊得很低。但国内很多新势力还在早期阶段,销量根本不足以支撑规模化的生产,这就导致单车成本高,越卖越亏。反观传统车企,人家有几十年的制造基础,成本控制能力强,这才敢一边卖燃油车一边试水新能源。

那问题来了,新势力这些亏钱的车企,是在乱花钱吗?其实也未必。

从战略上看,这更像是“抓机会”。新能源车是未来的大趋势,谁都想抢个头把交椅。如果你现在不投入、不占市场,等到格局稳定了,再想进就难了。这些车企亏钱,可以看成是“战略性亏损”,也就是为了未来的增长先牺牲短期利润。就像打仗,一开始得耗粮草,等到稳住阵脚再说挣钱的事。

但这事也得分情况。战略性亏损能不能转化成长期价值,得看企业有没有清晰的路径。如果研发没搞出成果,市场份额也没抢到,补贴一停就活不下去,那亏得再多也是白搭。更别提有些企业其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是靠资本市场吹泡泡,这种企业的亏损是没活路的,早晚得出局。

所以,表面看着吓人的数据,其实得拆开来看:是为了未来的投入,还是单纯的“没办法活下去”?行业普遍都在亏,但亏得有章法和亏得没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而决定一个企业能不能走下去的,还是它的产品、技术、用户口碑,这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说到底,数字吓人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清方向。新能源车行业现在就像大浪淘沙,亏钱只是过程,最后能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赢家。而那些看着光鲜但不自知的,注定也只是泡沫。

所以,别光盯着账面亏损,得看它想走到哪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