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又有了新动静,东风日产旗下的2025款天籁正式上市了。
对于很多正在考虑买一辆中型家用轿车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个值得关注的消息。
毕竟,天籁这款车,凭借着它那出了名的舒适座椅,在国内市场一直有着“移动大沙发”的美誉,积累了不少好口碑。
不过,当我们仔细看过这次新款车型的变化之后,心里可能会冒出不少问号:这2025款的新天籁,到底新在了哪里?
在现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里,它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呢?
我们先来看看最基本的信息。
新款天籁一共推出了三款车型,价格区间从18.88万元到23.98万元不等。
这个价格,和去年的老款车型是一模一样的,一分钱没涨,也没降。
从这一点看,似乎厂家还挺有诚意,没有因为是新款就随便加价。
外观设计和内饰布局,也基本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老款的样式。
那个很有辨识度的V型前脸,流线型的车身,还有车里面那个12.3英寸的大屏幕和一排整齐的实体空调按钮,一切都还是我们熟悉的样子。
动力方面,也依旧是那两套大家都很熟悉的组合:一个是2.0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主打平顺省油;另一个是技术含量很高的2.0T可变压缩比涡轮增压发动机,动力非常强劲。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换了个年份,把车重新卖一遍吗?
其实也不全是。
日产在配置上做了一些非常细微的调整,但正是这些调整,反而让人觉得有点看不懂。
具体来说,就是搞起了“减法”。
比如,售价18.88万和19.98万的两款2.0升车型,都把“疲劳驾驶提示”这个功能给取消了。
这个功能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在长途开车的时候,能提醒司机注意休息,也算是个挺实用的安全配置。
另外,最顶配那款售价接近24万的2.0T车型,竟然把“自动泊车入位”功能给去掉了。
这就更让人纳闷了,现在停车越来越难,很多十几万的国产车都在大力宣传自家的自动泊车有多好用,天籁作为一款合资品牌的旗舰轿车,反而把这个方便的功能给减掉了,这波操作确实有点出人意料。
当然,有减也有增。
这次唯一的“增加”项目,是给最低配的那款车型,提供了一个可以花钱选装前排座椅加热和通风的选项。
也就是说,这个升级不是白给你的,需要你另外再掏腰包。
综合看下来,这次所谓的年度改款,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成本控制的调整,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力提升。
那么,抛开这些配置上的小变动,天籁这款车本身到底怎么样呢?
我们得承认,它的底子还是相当不错的。
首先就是它最大的卖点——舒适性。
日产在座椅的研发上确实有很深的功力,天籁的座椅填充物柔软,对身体的包裹和支撑都做得恰到好处,人坐进去整个身体都能得到放松。
很多车主都说,开天籁跑长途,腰和背确实不容易累,这种体验在同级别的车里是数一数二的。
其次是它的动力系统。
那台2.0T的VC-Turbo发动机,是日产的看家本领,它可以在追求动力和保证燃油经济性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技术上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得上领先。
开起来动力储备非常足,无论是市区起步还是高速超车,都能给人很强的信心。
而那台2.0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虽然动力表现平平,但胜在技术成熟可靠,运转平顺,后期保养也省心,非常适合那些对动力要求不高,追求安稳过日子的家庭用户。
可是,问题就在于,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中国汽车市场,光靠舒适和一套不错的发动机,真的还足够吗?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
在今年上半年,大众的帕萨特和迈腾,丰田的凯美瑞,本田的雅阁,这些天籁的老对手们,销量基本上都在七万到十一万台之间。
而天籁的销量是多少呢?
只有两万八千多台。
这个差距,已经不是一点半点了,可以说是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是说天籁这款车有多差,而是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和消费者的购车观念,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考虑的因素要比以前复杂得多。
他们不仅看重品牌、空间和舒适性,更看重一辆车的科技感、智能化水平以及使用成本。
而这恰恰是天籁,乃至很多传统合资燃油车的短板。
我们看看现在市场上卖得火的那些国产新车,同样是二十万左右的预算,你能买到什么?
你能买到比亚迪汉、深蓝SL03这样的插电混动或者纯电动车。
这些车最大的优势就是用车成本极低,在城市里上下班通勤,基本可以只用电,一公里的花费可能就一毛钱,这对于每天都要开车的上班族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而且,它们的加速性能往往比同价位的燃油车还要快,能带来更爽快的驾驶感受。
在智能化方面,差距就更大了。
国产新势力们在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辅助上下的功夫,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超大的屏幕、流畅的操作体验、聪明的语音助手、越来越好用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这些都让汽车变成了一个好玩的“智能移动终端”。
相比之下,天籁的车机系统虽然功能也够用,但整体设计和体验上,还是带着一股传统车企的“陈旧感”,无法给用户带来那种耳目一新的科技体验。
所以,当我们把2025款天籁放到这样的大环境里去审视,就会发现它的处境非常尴尬。
它就像一个偏科的“老实人”,一直在默默地坚持自己的优点,比如乘坐舒适,但对于市场上正在流行的新技术、新玩法,反应却总是慢了半拍。
这次减配式的年度改款,更像是一种力不从心的表现,透露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下的一种无奈。
它依旧是一辆好开、好坐的家用车,但对于越来越多追求新潮、看重科技、精打细算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它的吸引力正在被那些更全面、更具性价比的对手们一点点地蚕食。
全部评论 (0)